〈懷念的歲月〉童年的隔離滋味

朱全斌 2021/07/18 11:16 點閱 4539 次

一個新冠肺炎把世界秩序搞得大亂,由於病毒詭譎難防,有所謂的無症狀感染,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病毒散播源,除了戴口罩,隔離變成保護自己與他人的首要手段。在這樣的情況下,群聚被禁止,交通緊縮,我們與他人的距離也拉遠了。

每個人都成了「宅世代」

人是群居的動物,除了要歸屬感,也有社會化的需求。平常我們在求學、工作或者休閒的場域中跟他人互動,進而不覺得孤單,但是防疫當前,這些活動都被禁止,大部份的我們都被迫要困在家中,即使有家人,也要求彼此要盡量保持距離,避免肢體接觸。

以前我們會嘲笑那些不喜歡出門,缺乏社交活動的人是阿宅,一場疫情卻幾乎讓每個人都加入了宅世代。

畫畫、寫作打發時間

我在七歲時就曾經嚐過隔離的滋味,在那小小年紀,才上完小一,就罹患了腎臟炎,不得不休學在家中靜養,為時半年,卻對我的人生帶來很大的影響。在那段日子裡,我不但不能上學,也因為需要飲食控制,不能跟家人共餐。當家人圍聚一桌有說有笑地共餐時,我卻獨守一張小桌子,吃著母親特別為我準備的不放鹽的食物。

因為身體虛弱,我也不能跟兄妹們一起玩耍。記得自己經常趴在窗前,欽羨地看著他們在院子裡開心地追逐跑跳。在孤單的時刻裡,我只好透過畫畫、寫字、看漫畫來打發一個人無聊的時間,久而久之,我學會了自己陪伴自己,想事情,親近自己的內心,並逐漸養成了自處的能力。

孤獨並不可怕

這個經驗讓我發現孤獨並不這麼可怕,因為除了外在的世界,內在天地之寬廣更如同小宇宙一般地可以任我遨遊。外在五光十色的物質世界雖然熱鬧繽紛,但是當我沉浸於心靈時空,卻可以獲得平靜與祥和的感受。

我開始養成了這樣的習慣,不管生活再忙碌,每天一定要擠出時間讓自己獨處一下,無論是透過寫日記、散步、畫畫、或是聽音樂等方式,那怕只是單純地發呆,都可以幫助自己自現實中抽離,檢視一下自己的存在,才覺得踏實與安心。

找到療癒的出口

這樣的習慣陪伴我度過許多孤單或人生的低潮時刻,例如隻身在國外求學時,落榜或失業徬徨時,被他人否定或批評時,乃至陷於喪偶的哀痛時,我都經由自我隔離來找到療癒的出口。

面對新冠肺炎這樣的世紀大病毒,我們或許無法理解造物者的旨意,但是透過隔離、與他人保持距離,讓汲汲營營忙於生活的人們被迫暫停,或許也是讓我們重新檢視一下生活與價值觀,重新排列生命優先順序的契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