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旬,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升溫蔓延,在確診人數、死亡人數不斷增加下,疫苗取得數量卻又杯水車薪,根本無法滿足國內接種需求,導致民怨沸騰。最近,隨著日美兩國政府所捐贈的疫苗先後抵台,雖仍然無法滿足國內實際需求,但讓台灣社會因疫苗嚴重短缺而已經持續一個多月的疫苗之亂,暫告稍微紓解。
美麗的願景?
探究此次疫苗之亂,其癥結在於理盲。亦即在「理」字上,國產高端疫苗在完成二期解盲,尚未進行三期檢測前,宣稱臨床試驗非常成功,因程序未完而造成民眾抱持疑惑;至於在「盲」字上,則是政府在疫苗採購布局,尚未取得有效供應前,宣稱取得數量保證無虞,因政策錯亂而導致民眾陷入恐慌。
其實,政府利用此次疫情機會,將國產疫苗研發作為發展生技產業的重要節點,同時透過政策扶植,是正確的政策選擇,其決心之強,不言可喻。亦即按照政府所規劃的戰略目標,國產疫苗完成研發達到量產之後,除了提供民眾接種之外,可以作為「疫苗外交」輸出,從此台灣在全球疫苗地圖上勢必成為亮點,這些充滿美好情境,無疑是一幅美麗的願景。
雖我們不能排除國產疫苗可以達到全球一流水準,但政府將終結疫情的希望,並非選擇已經取得世界衛生組織所批准的疫苗,而是寄託於僅有完成二期臨床試驗的國產疫苗,甚至在忽略人命優先價值理念下,要求民眾準備接種,於情於理難以說服民眾、取信社會。
缺乏三期影響出口
畢竟,台灣是民智水準極高的社會,雖在政治上或許存在意識型態、對立明顯,但在公共議題上仍然能夠秉持理性與理智;其實,最近以來我們已發現民意的力量正在展現,甚至質疑政府所規劃的國產疫苗接種計畫,其目的並非唱衰國產疫苗,而是鞭策政府疫苗政策。
在此同時,我們捫心自問,如果疫苗缺乏三期檢驗,未來勢必難以獲致認證接軌國際,使得民眾出國因沒有辦法取疫苗護照,而在抵達他國後必須接受一段時間隔離。同時,如果國產疫苗缺乏國際認證,自然無法順利出口,在狹小國內市場限制下,根本難以發揮規模經濟,僅能成為一個純粹本土(local king)產業的範疇,完全無法達到扶植成為國際產業之初衷。
因此,面對疫情升溫蔓延之下,除了加速外購疫苗應急之外,政府在促進國產疫苗發展政策上並非揠苗助長,而是應該給予更多時間進行三期檢驗解盲,以及在國際期刊上發表初步結論,接受國際檢驗,取得國際認證,讓台灣的疫苗產業在國際競爭上具有優勢。
唯有如此,國產疫苗始能擺脫越解越盲糾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