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層》創作於1961年,但庫柏力克慧眼獨具,1968年就用在《2001太空漫遊》裡(見圖)。(電影劇照)](/system/assets/images/000/065/632/big/%E3%80%8A2001%E5%A4%AA%E7%A9%BA%E6%BC%AB%E9%81%8A%E3%80%8B%E6%98%AF%E4%B8%80%E9%83%A8%E7%A5%9E%E4%BD%9C%EF%BC%8C%E9%9B%A2%E9%96%8B%E9%9B%BB%E5%BD%B1%E9%99%A2%E5%BE%8C%EF%BC%8C%E6%88%91%E5%BF%B5%E8%8C%B2%E5%9C%A8%E8%8C%B2%E9%96%8B%E9%A0%AD%E9%82%A3%E6%AE%B5%E7%A5%9E%E5%A5%87%E7%9A%84%E8%81%B2%E9%9F%BF%EF%BC%8C%E9%82%A3%E6%98%AF%E8%B6%B3%E4%BB%A5%E6%94%B9%E8%AE%8A%E4%BA%BA%E8%80%B3%E6%9C%B5%E7%B5%90%E6%A7%8B%E7%9A%84%E7%A5%9E%E4%BD%9C%E3%80%82%28%E9%9B%BB%E5%BD%B1%E5%8A%87%E7%85%A7%29.jpg?1622345355)
我有一次永生難忘的聆樂經驗,而且地點居然是在電影院內。那是幾年前,偉大導演庫柏力克劃時代的經典巨作《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五十週年重映。我特地到電影院看大螢幕,那也是個人首次觀賞這部傑作。
開場就是管絃樂
電影一開始,還沒有任何影像呈現在螢幕(或者說影像呈現晦暗混沌不明狀態),就出現一段音響,那是我從未聽過的管弦樂,層次變化非常細緻,音色宛如流蘇擺動,偌大的電影院內,迴盪著有點詭譎,有點神奇,非常深沈,卻也非常美麗的聲音,宛若滿天星星對我眨眼,讓我不由自主顫慄。
《2001太空漫遊》確實是一部神作,在此不擬細表。但離開電影院後,我念茲在茲開頭那段神奇的聲響,那是足以改變任何人耳朵結構的神作。那首曲子的名字是《大氣層》(Atmospheres),作曲家是現代音樂巨匠、匈牙利作曲大師李蓋悌(Gyorgy Ligeti,1923-2006)。
「新銳前衛」李蓋悌
《大氣層》創作於1961年,但庫柏力克慧眼獨具,1968年就用在《2001太空漫遊》裡。據說有一次庫柏力克聽到BBC古典音樂頻道播放此曲,驚為天人,認為是從未聽過的聲音,在收音機上守著主持人講出作曲家名字,才知道這是當時還年輕的「新銳前衛」作曲家李蓋悌問世數年的新作。
庫柏力克或許是史上最懂古典音樂與電影結合的大師,《2001太空漫遊》最著名的軼事,就是他捨棄多年合作的配樂家 Alex North已完成的音樂,改採用理查.史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作為電影配樂主題,不但意外地搭配影像,也讓這首原本名氣不大的曲子,翻身成為膾炙人口的古典金曲。
深入骨髓的冰冷樂音
庫柏力克慧眼識英雄,對李蓋悌也可說「一試成主顧」,除了《大氣層》,還用了包括《安魂曲》等作品在其他段落。李蓋悌那種深入骨髓的冰冷樂音,無邊無際,確實完全咬住了《2001太空漫遊》的影像。不過庫柏力克不打招呼就使用李蓋悌的音樂,一度鬧出軒然大波,不過兩人不打不相識,後來合作愉快,也算是影史上的佳話。
李蓋悌是自巴爾托克以來最重要的匈牙利作曲家,創作手法一開始源自於現代音樂中的「序列音樂」,但很快他就發展出自己的語言。以不同凡響的《大氣層》為例,李蓋悌的音樂結構非常精妙,搭配冰冷的音符,與最細微層次變化的色彩明暗,使得音樂產生一種遼闊又迷離的氛圍,彷彿躺在無垠大地看著滿天繁星。
追求嶄新色彩
我聽過許多現代作曲家,老實說,大多數都很無聊,更多是流於形式與賣弄。但李蓋悌是完全不同的存在,他早年深受巴爾托克與史特拉汶斯基影響,例如不到三十歲寫的《羅馬尼亞協奏曲》,有非常動人的民謠旋律,非常巴爾托克。離開匈牙利後,他曾到德國科隆從事電子音樂實驗,與作曲大師史托克豪森共事,但很快脫離電子音樂,逐漸發展自己的聲音。
李蓋悌曾說,他追求一種沒有旋律,沒有和聲,但能創造出嶄新色彩,讓聽者可以聽到每一層次聲音的音樂。我認為他成功辦到了,而且像他這樣做到的音樂家,最近一百年來可沒幾個。就像他一首超棒的大鍵琴作品《匈牙利搖滾》,古典音符居然滲出放克風,他是能夠改變你耳朵結構的人,讓古典音樂就像搖滾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