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漁業 下一個高經濟價值產業

李武忠 2021/05/25 13:50 點閱 5174 次

養殖漁業(Aquaculture)由於較其它動物生產更能提供高的糧食安全保障;養魚所產生的地球暖化風險較飼養牛、豬、禽類低;所消耗的土地及用水較少;對海洋環境的破壞程度低於其他產業等等,未來在滿足人類對糧食、營養、健康食膳需求以及創造就業機會上,將扮演更吃重角色。

養殖漁業可救命

養殖漁業被公認是解決糧食安全、緩解貧困、提供營養和增加收入的重要產業。西非尼日共和國當地因長期動亂和武裝衝突,許多人放棄農田和捕魚區以尋求安全,造成嚴重的貧窮和飢荒。

為此世界糧農組織(FAO)遴選當地的年輕人及婦女給予水產養殖培訓,並提供設備和友善的養殖技術援助,教他們使用養魚水槽(fish tank)來養殖鯰魚(catfish),經六個月後收成,給每戶家庭帶來了大約382500元尼日幣(約1062美元)的收入。

若採用魚菜共生方式,在收成高峰期每周還可以從銷售蔬菜中賺取8000至12000尼日幣(約21-31美元),對改善社區生計、提供就業機會、解決飢餓問題效果顯著,該模式將擴大推廣,希望能發揮更大的效果。

FAO預計非洲的水產養殖產量將成長48%,有助於緩解非洲因人口增長導致的人均魚類消費減少。台灣政府也可以因地制宜,藉助養殖漁業技術援外,來拓展受限的外交空間。

仍面臨環境挑戰

養殖漁業發展儘管前景看好但非一帆風順,仍須面臨天然災害頻發、環境惡化、健康優質種苗不足、病蟲害叢生、國外市場競爭激烈、養殖物含不當藥物重金屬殘留、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等問題需要積極尋求對策。

尤其養殖業飼料用魚粉,大多來自野生鯷魚,其資源量於2019年下滑了四成,由於全球需求強勁,到2030年,魚粉和魚油的名目價格將分別上漲30%和13%,開發魚粉替代物成當務之急。如何建立永續性的水產養殖模式,降低養殖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將成為養殖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

台灣一度很風光

台灣養殖漁業曾享譽國際,過去日本消費的草蝦兩尾中有一尾來自台灣,日本進口的鰻魚九成以上來自台灣,台灣專家更是各國曾爭聘的對象甚為風光。後因管理鬆懈、超抽地下水、政策失當及病害防治無方,加以科研成果誇大化,讓台灣養殖漁業發展走偏鋒,致養殖產業遭到重挫。

現今養殖規模及產量大不如前(產量僅30 萬公噸,產值約375億元新台幣),產量超過萬公噸只有台灣鯛、石斑魚、虱目魚、凡納對蝦、牡蠣及文蛤,辛苦建立的外銷市場,多為中國大陸養殖產品所取代。

所幸台灣民間繁養殖技術研發動能尚存,若能透過有效的改革、整合並改採務實策略,還是可望成為全球水產品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唯先決條件是台灣產官學研須先確立繼鰻魚、草蝦、台灣鯛、九孔、石斑魚之後,「下一個具有全球市場的高經濟價值養殖對象為何?」以及思索「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另,為達成2025非核家園目標,蔡政府正大力推動漁電共生,以養殖魚塭為對象(先行推動魚塭4702公頃),惜因缺乏完備的技術、管理法規及執行力,將不利養殖漁業的永續發展,應謀定而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