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上市櫃公司急遽萎縮台股亟待創新活絡

醒報編輯部 2021/05/05 09:00 點閱 3728 次

台股最近震盪,成交量遽增,但是登錄新上市櫃企業,去(2020)年僅26家,較2019年鋭減25.7%,已透露警訊,主管機關要有更大開創能力,吸引優質企業上市櫃,發展資本巿場,才能促進經濟發展。

台灣新上市公司鋭減

不只上市櫃公司家數銳減,去年新上市櫃公司首次公開發行(IPO)募資為新台幣127.37億元,較2019年度鋭減54.5%,顯示投資意願不足。去年新股上市第一名是上海證券交易所,達180家,總籌資金額392.7億美元,第二名是美國那斯達克(Nasdaq),達119家,總籌資金額341.1億美元。

更令台灣警惕的是深圳證交所,排名世界第3,IPO家數達115家,籌資金額116.3億美元;第4名是香港證交所,IPO家數99家,總籌資金額272.5億美元。深、港兩大證交所績效相當亮眼,將台灣遠拋其後,長此以往,對台灣資本市場、亞太籌資中心規劃,以及經濟發展,相當不利。

中國對於資本市場發展相當重視,策略靈活,最近傳出將在內地再設一個新的證券交易所,以吸引海外上市中企回流,促進內地經濟發展,並希望吸引國際型大企業如蘋果和特斯拉上市,提升中國股市的全球地位。消息傳出,即使尚未定案,因為有新競爭者加入,立即造成港交所股價挫跌1.3%。

中國證券市場蓬勃

快速成長發展的中國資本巿場,將使台股邊緣化危機加劇,台灣必須以更靈活,創新方式,發展資本市場。觀察港交所改革三年,已成功吸引146家新經濟公司上市,總融資額達6822億元,佔IPO的61%,對於促進中國新經濟公司發展,增加香港證券市場多元化價值,影響深遠。

坦白說,目前新創產業及獨角獸都缺乏,長期倚賴耗費水、電資源,且污染的半導體,以及資通訊產業,亟待創新突破發展。國際證劵市場最近積極鼓勵透過新創公司,以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SPAC),俗稱借殻上市,已成風潮,值得台灣學習。

華爾街股市今(2021)年1、2月透過SPAC集資600億美元,超過2020年集資金額70%,新加坡的東南亞叫車平台Grab計劃赴美上市,正有一家WJSPAC進行合併談判,金額可望高達400億美元(约新台幣1.1兆元),可能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SPAC交易,吸引市場矚目。

新上市制度SPAC宜引進

香港、深圳股市都計劃引進SPAC新創公司,台灣股市應慎重評估引進SPAC,以更積極靈活策略,加速促進股市發展,同時政府亦應積極規劃未來經濟發展策略,例如加速公營事業民營化,並推動上市櫃,以徹底改造公營事業積弊,另外應透過資訊軟體發展,以新商業模式,帶動新創產業發展,尤其應積極發展獨角獸公司。

股市是經濟櫥窗,看上市櫃公司產業類別,即可知台灣經濟型態,長久以來,甚少變化,如果說台灣正在吃老本,並不為過,如今因半導體及資通訊產業暴紅,帶動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達到8.16%,創10年新高,當然應該肯定身居第一線從業人員的努力,更要感謝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問題是,我們又該種下什麼樣的樹苗,讓後人生生不息的繼續乘涼?正考驗著政府及證券市場主管機關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