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接工程做不做 學者辯論生態影響

林志怡 2021/04/14 17:25 點閱 2205 次
施工的海底噪音,可能造成藻礁自我復原能力下降。(Photo by 台灣水鳥研究群 彰化海岸保育行動聯盟 on flickr under CC2.0)
施工的海底噪音,可能造成藻礁自我復原能力下降。(Photo by 台灣水鳥研究群 彰化海岸保育行動聯盟 on flickr under CC2.0)

【台灣醒報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藻礁真的存在嗎?生物多樣性如何?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指出,三接工程已執行兩年,應繼續完成,以免走上核四閒置的舊路,但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林子皓指出,施工伴隨的海底噪音,將使海洋生物幼生遠離藻礁,破壞其自我修復能力,認為不應該再繼續進行工程。

藻礁的生態多樣性未定

林幸助說,由於桃園沿岸一帶水深超過5公尺處無法生成藻礁,加上大潭藻礁並沒有當地特有的生物,因此將三接外移,對生態沒什麼幫助,只是徒耗成本,且外移後水流力量減弱,更容易堆積泥沙。此外,林幸助認為,中油已盡到降低生態衝擊的責任,且過去已投入大量成本,此時停工並不恰當。

林子皓則指出,從海底聲音進行分析,可以聽到桃園藻礁地區有甲殼類及魚類的叫聲,且桃園藻礁是台灣少數以殼狀珊瑚藻為主的藻礁生態系,與其他區域截然不同,且至今還未能完全了解其內部的生態多樣性。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強調,大潭藻礁有其特殊性及多樣性,不能直接與其他地方的生物量比較,且生物活動存在季節性,因此調查時間不對,可能就看不到東西,也就看不到藻礁生態了。

海底噪音破壞藻礁恢復力

另一方面,林子皓說,藻礁生長需有高強度的水流干擾及營養鹽,並具有硬基質的地質歷史,因此搬移藻礁至其他海域是不可行的手段。林子皓進一步解釋,觀塘工業區面積不大,但沿海跨距極大,很可能衝擊大潭、觀新藻礁泥沙輸送及海浪形式。

藻礁議題一直以來並未考慮的海底噪音,也將對藻礁生態造成影響。近來研究指出,魚類及無脊椎動物幼生會仰賴海底聲音進行遷移及尋找棲地,若海底噪音增加,將重創藻礁的自我修復能力。

林子皓也說,雖然關於藻礁的各項研究方法都有其限制與缺陷,但學者需確認有哪些風險是無法回答的,並統合證據、端到決策者面前,並質疑,目前「什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就要開發,這樣真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