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缺水常態 台灣供水應重分配

李武忠 2021/03/31 12:47 點閱 4249 次
畢竟水是公共財,政府需整體考量作出最有效運用。(網路截圖)
畢竟水是公共財,政府需整體考量作出最有效運用。(網路截圖)

全球各地乾旱暴雨災情不斷,台灣也面臨56年來的大旱。過去20年來,全球人均淡水資源佔有量下降了不止20%,全球超過20億人深陷缺水困境,水的日益匱乏是世界上最緊迫的問題之一,在全球溫度升高的情況下,人類正面臨糧食減產的風險。

未來台灣缺水恐成為常態,政府不能再心存僥倖,巴望天降甘霖來解渴,應有積極作為與長遠的規劃,少點口水、多點行動。

乾旱造成農業減產

極端氣候帶來風災、水災、旱災的頻率、強度和複雜性不斷升高,根據FAO 報告現在每年災害發生頻率是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三倍多,乾旱更是造成農業減產的罪魁禍首(全球溫度每升高1℃,小麥產量將下降4.1%-6.4%,台灣黃豆小麥玉米需大量仰賴進口);歐洲過去20年間乾旱比以往兩千年更嚴重,台灣想永保安康必須要有新的思維與做法。

水是「生產之要」,許多產業尤其工業均需要用水,據估計全球每生產價值一美元的工業產品平均需要消耗80升水,但各國和各區域的數值差異甚大,例如在美國,每生產一美元的工業產品平均耗水量為100升,但在中國和印度則為20-25升。

由於人口增長、城市化和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各行業之間的用水競爭更加激烈,水資源分配攸關台灣未來的經濟和產業發展。

應調整水資源配置

目前台灣用水以農業用水居冠占7成,生活用水居次,在17%到19%之間,工業用水在9%左右,政府除了開源節流外,也有必要對有限的水資源重新調整做最有效的規劃利用。隨著國內產業結構的轉變,工業用水需求大增,而許多農地已移作他用,且政府宣稱力推友善、有機農業有成,是否如過去般還需要如此多的農業用水,應該理性來討論,讓科學數據說話,各方也才會服氣。

畢竟水是公共財,政府需整體考量作出最有效運用。而當前臺灣農業供水系統確實存在管線老舊,渠道年久失修,漏水率高,供水管理體系待改進等缺失(台灣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較先進國家0.7至0.8的系數差距大),需要徹底革新。

耕地減少應調配水源

隨著國內經濟結構轉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競爭環境轉變以及農業規模縮減,國內法定農業用地約76萬多公頃,但實際耕地只剩47萬公頃,作物種植面積減少近四成,但政府統計的農業用水比例卻只少了不到兩成,加以處於閒置或荒廢的農地比例偏高,相關單位顯然未能精準掌握實際灌溉用水量,遑論合理調配利用水資源。

政府應積極運用先進的技術及設備,重新估算農業的實際用水量和占比,並根據國土規劃以及未來農業發展藍圖,估算出實際需求量,並鼓勵推動農業節水措施。除了農業,如何有效提高其他行業用水效率,讓台灣有限水源做最有效率的分配,正考驗蔡政府的執行力,「有政府,會做事」別只是喊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