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時晴〉對中國疫苗政策轉彎 政治、科學孰重

蔡又晴 / 資深媒體人 2021/03/29 12:54 點閱 4320 次

中國製造的疫苗之前被台灣防疫指揮中心列為拒絕往來戶,但指揮中心強調,是因為中國疫苗沒有第三期的檢驗報告,加上也沒有各種追蹤數據能佐證,因此無法視為有效的疫苗。然到了上周六,指揮中心的態度大轉變,表示未來入境申請,中國疫苗可以列為有效進入的憑證,這樣的政策轉彎,恐怕會衝擊之前我國的防疫政策。

中國疫苗政策大轉彎

防疫是科學,不能是政治。這也是指揮官陳時中極力想維持的形象,我們也看出他的努力,但問題是,這次的政策轉彎實在太突然,甚至還不是陳時中親自宣布,而是由應變組的副組長羅一鈞公布。

過去一年來,只要有重大的政策宣佈都是由陳時中自己親自宣布,這次開放中國疫苗茲事體大,甚至完全違反了過去的防疫原則,陳時中自己不宣布,反而讓人對這個政策感到疑慮,是不是連指揮官都有不認同?而且也無法說服國人,政策前後落差的原因是甚麼?

首先,當初之所以禁止中國疫苗,就是因為無法驗證中國疫苗的效果,擔心就算打了疫苗,還是無法阻止感染新冠肺炎。如果這個假設還是存在,今天開放打了中國疫苗的人入境,那我們怎麼能知道這些人身上的疫苗效力如何呢?我們國人原先不打的東西,卻因為是外國人打了,就變成有效可承認的疫苗,這種其後矛盾的論證,恐怕無法使人信服。

政治操作凌駕專業

指揮中心表示,是因為打中國疫苗的人很多,不只有台商,很多東南亞或是其他國家的人都是使用中國疫苗,其實這樣就很難不讓人往政治方面聯想。當初中國疫苗不能入境,就連國民黨意圖辯護,都馬上被抹紅跟批判,現在突然開放,理由也不是因為台商,因為之前是要求台商不要打中國疫苗,以免無法入境。

現在轉彎,就是因為東南亞等其他國家的人打了中國疫苗,台灣目前又再推新南向,因此在考量國家之間關係的前提下,開放認證中國疫苗,這種為了政治犧牲專業的思考,在現在防疫絲毫不能鬆懈的時候,實在有欠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