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鐵風華.百年一瞬》

醒報編輯部 2021/03/10 08:54 點閱 20501 次

臺鐵成立超過百年,期間歷經許多時代的變遷,在臺灣發展史中佔有重要角色。鐵道上的每一座車站、每一處古蹟、每一棟建築,都是一個遇見的起點,遇見人事物、遇見在地文化。

藉由爬梳臺北、新竹、臺中、嘉義、臺南、高雄等六大經典車站,以及多個古蹟/建築的古今變化,闡述臺鐵鐵道與城市文化、經濟、地貌的連結,彰顯鐵路在臺灣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角色及價值發揮,展現臺鐵人對於鐵道文化與傳承之重視。

透過臺鐵人、文史工作者、文字工作者的三種觀點角度,點出歲月思古、今日面貌及未來嚮往的連結。

世界有了火車之後,更多人勇於夢想遠方;一個國家有了鐵路之後,政經文化、產業聚落、人群聚集,就與以往有了截然不同的面貌及內涵。臺灣有了鐵路之後呢?答案是:開始了現代化旅程。

臺灣有了臺鐵之後

廣袤國土,唯有鐵路網路可以覆蓋。鐵路運人,也運貨,隨著臺鐵一寸寸推進鐵路網,無論天涯海角,臺鐵都能將遊子送回家,將貨物運到需要的地方。

談到鐵路的運輸功能,臺鐵的貨運服務總所是無法錯過的重要角色。該單位的核心業務是承攬公部門的貨物運輸,例如糧食局的米和肥料、電力公司的電桿,以及菸酒公賣總局各地菸廠和酒廠生產的香菸、酒類及原材料等產品的配送。

1974 年間,臺鐵採購大型貨車約三百輛,以及曳引機及堆高機等,組成機動車隊加入接駁運輸,與鐵路相輔相成,運送政府重要物資及民生用品,觸角涵蓋全臺,可稱得上全臺灣規模最大的運輸單位,當時坊間以「馬路鐵」代稱駐紮在各車站的貨運服務站。

增進國家經濟運輸

貨暢其流所帶來的影響,不僅在運輸本身,更是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根基。1970 年代,臺灣經濟起飛,對外貿易發達,民眾南來北往拚經濟,貨運量持續增加。然而,受限於蒸汽火車、柴油客車的性能,動力輸出不足,導致車次增加有限,貨物難以消化、車廂內乘客擁擠、誤點等情況層出不窮。

為了因應客貨運量的增加,臺鐵在 1973 年開啟鐵路電氣化工程,於西部幹線縱貫線全線(基隆-高雄間)架設 1,153 公里長雙軌高架電纜。1979 年 6 月 28 日,全線電氣化正式啟用。

鐵路的開通,帶動區域經濟在北迴線興建之前,自花蓮至臺東的臺東線一直都是獨立營運,未能與西部幹線相互連結。旅客往來臺北、花蓮,只有陸運和海運兩種選擇;陸運是在蘇澳車站轉乘臺灣省公路局班車,借道蘇花公路,或是經由海運,搭乘往返基隆港與花蓮港的客船(例如:花蓮輪),極為耗時。

北迴開通東部發展

有了北迴鐵路後,相較過去蘇花公路不時嚴重壅塞,或是每逢天災就發生路斷的情況,鐵路型態相對不容易受到天氣影響,因可以維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年服務,讓東、西部客商都能得到快速安全可靠的運輸服務。

在鐵路築建的基礎上,臺灣東部得以開展觀光行銷,地方整體發展日趨活躍,臺灣人口東西分布也較過往平均,民心更為安定。

車站成就都市繁華

古今中外,許多城市因為鐵路的開通、車站的設置而開啟了繁華之路。例如,臺中位居臺灣中心點,正是典型因鐵路而崛起的城市,鐵路運輸帶來政經文化的快速發展,百年來,鐵道一直是臺中進步繁榮的最大驅動力。

1908 年 10 月 24 日,日本閑苑宮親王載仁來臺主持臺灣縱貫鐵道全通式,臺中公園內的湖心亭即為慶祝鐵道開通所建,臺中車站從此躍居臺灣鐵路西部縱貫線的中心,日趨繁華。

鐵路與文化的歸屬

鐵路,也帶來了文人志士。1922 年 10 月 17 日,臺灣文化協會週年紀念會在臺中召開,各階層成員多數搭乘火車出席。1924 年 7 月,為反制親日的「有力者大會」,文協在臺北、臺中、臺南同時召開「無力者大會」,臺中場聲勢最浩大,共有千餘人出席,「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專程從彰化搭火車與會造勢。

現在,隨著臺中市十個高架化車站於 2018 年全數啟用,臺中市鐵道運輸文化如蝴蝶展翅,翱翔新時代的天空。現任交通部部長、前任臺中市長林佳龍曾發表的兩句詞語,對鐵路之於城市的影響,下了一個最佳的註腳,他說:「臺中因鐵道而誕生,也將因鐵道而偉大。」

陪伴歸鄉之路

火車,帶你去遠方,也帶你歸鄉。臺鐵的存在,改變了許多事、促成了許多可能,而到頭來影響的還是人們的生活,一如土耳其詩人塔朗吉所作的那首鐵路詩 ---〈火車〉(余光中譯)。

〈火車〉
去什麼地方呢,這麼晚了,
美麗的火車,孤獨的火車?
淒苦是你汽笛的聲音,
令人記起了許多事情。
為何我不該揮動手巾呢──
乘客多少都跟我親。
去吧,但願你一路都平安,
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

台北車站的歷史

1899 年起,臺灣總督府重修西部縱貫線,北部線(基隆到新竹)的路線改良,臺北車站於 1901年8月遷於現址,設淡水線鐵路,並且重建為一座磚造的歐式(德式)建築,這是第二代臺北車站,站前還有縱貫線鐵道之父長谷川謹介的銅像,當時的站前大街就是今日的館前路,車站門口直通國立臺灣博物館。

1930 年代以後,隨著昭和時期臺灣人口的增加,原有的臺北車站,已經不敷使用,必須拆除重建。於是第三代臺北車站在 1941 年誕生,為折衷主義建築風格,車站外面有鐵道旅館,車站內月台眾多,為臺灣最大的客貨運站,並設有扇形車庫,好不熱鬧。然而,不幸的事終於發生,1945 年的臺北大轟炸,臺北車站成為美軍空襲目標,鐵道旅館遭到炸毀,至今已不存在。

1945 年臺灣光復之後,臺北車站一直是臺灣鐵道的龍頭指標,許多重要人物的大事,都少不了臺北車站的故事背景。例如過去蔣經國總統,在每年除夕都會來到臺北車站的月台,為除夕返鄉的遊子送別,1991 年臺灣第一位搭環島列車的總統李登輝,就是從臺北車站搭車繞上臺灣一圈。

乃至於後來 1997 年淡水線捷運通車,2007 年臺灣高鐵通車,長官蒞臨剪綵的新聞背景,都是在臺北車站。然而 1980 年代,隨著臺北鐵路地下化工程的進行,1988 年淡水線停駛,車站陸續拆除,另建新臺北車站如今日所見,1989 年 9 月 2 日完工啟用。

五鐵共構交通樞紐

臺北車站是臺鐵辦公大樓現今之所在地,為一地上七層地下四層之建築,更為臺北市之地標,該建築為臺灣最早的鐵路地下化類型,最大型客運專用站。隨著 2007 年臺灣高鐵通車,臺北車站挪用兩個月台給高鐵使用,現今臺北車站為臺鐵、高鐵、臺北捷運、機捷五鐵共構之車站。

「臺北車站」擁有得天獨厚的共構條件,吸引高鐵、北捷、桃園機捷及長途客運轉運中心,紛紛向它靠攏,同時,也向周邊延伸出多條地下街商場,串連既有商圈和文創園區,形成樣態多元且幅員廣闊的臺北車站特區。

北車最愛角落

在每日必行的站場巡視過程中,臺北站站長涂維庭喜歡停留在大廳一隅,從三個角度觀察這個黑白棋盤格的場域。

從管理者的視角,他審視車站空間,有哪些未到位的部分要立即改善;以使用者的立場思考,車站提供的硬體設施或軟體服務,如何能再升級;最後,做為旁觀者,他注視來往人們的神情姿態,無論是執勤的員工、行走的旅客,還是購物的消費民眾,想像他們是懷抱怎樣的心情來到臺北車站──是興奮出遊、離別不捨,還是返鄉心切?人們的需求、目的,值得玩味,也是臺北車站存在的最大價值。

來往旅客的故事

如同全國其他車站一樣,臺北車站也是街友聚集地。長期以來,有兩方意見爭論無解:一是在意國家門面,要求驅離處理;一是從社福角度,主張應該關照弱勢。臺北車站站方不能不管,卻也不能強制過度。為此,涂維庭接任站長後,請教臺北市社會局了解實況,提出一套「與街友共處,讓街友受管理」的做法。

共處與管理,指的是由社會局提供大型專用行李袋,讓街友白天把隨身家當收拾入袋,集中擺放在站方指定的存放點,夜晚再取出來使用。如此一來,街友無須帶著隨身家當就能停留在車站,如同其他旅客一般。

「這些街友都在社會局登記有案,也知曉他們的身家資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此時此刻不一定願意回家或接受收容。他們住在車站是一種生活選擇,不少人是過一天算一天。我想辦法說服他們接受站方的管理措施,默許他們可以停留在車站,同時也盡量減少對來往旅客的影響。」

曾經有一次,他觀察到有名街友似乎健康欠佳,通知社會局協助送醫。不過,人送到急診,卻自行離開了;幾天後的早晨,他在巡場時得知該位街友過世了。一時間,他的心情深受衝擊,卻也只能慨嘆世事無常。

災難挑戰車站安全

回顧臺北車站的災難史,納莉颱風造成的水災,讓人餘悸猶存。2001 年 9 月的納莉颱風,堪稱臺北車站史上受創最嚴重的水災。當時,轉乘臺北捷運的地下三樓連通層全遭滅頂,售票處與自動售票機等設備來不及撤離,損失上百萬元。

地下二樓的火車月台也沒有倖免,洪水蓋過鐵軌、淹到月台,水深到小腿肚。那段日子,海軍出動五十多台大型抽水機同時作業,搶救臺北車站;萬華到松山路段陷入癱瘓,並花費近一個月時間才全線恢復正常。

商圈攜手追求共好

臺北車站受惠地利,擁有得天獨厚的「共構條件」,1977 年至 2017 年間,相繼通車的軌道路線與公路營運中心,包括:臺北捷運淡水線與板南線、高鐵、臺北轉運站、捷運桃園機場線等,與臺北車站形成一個「五鐵共構」的旅運大樞紐,總能吸引其他軌道營運商、公路運輸業者和零售百貨業者靠攏合作。

在商圈經濟部分,以車站為中心點,向周圍發展出多條地下街商場,包括:站前地下街、誠品地下街、臺北地下街、中山地下街、微風臺北車站等;此外,並串連既有商圈和文創園區,形成樣態多元且幅員廣闊的臺北車站特區。

最值得稱道的是,那些組成車站特區的營運業者,彼此互稱「友軍」。

展望未來

「大家在專注本業發展的同時,對於追求特區共好,既有心、也有行動力,」涂維庭舉例,在市政府的推動下,從世大運開始,車站特區的相關單位就組成聯合防災中心迄今,這是把車站特區各單位視為一體,提供民眾更有品質的安全服務。

時序邁入 2020 年,臺鐵持續推動雙軌的營運策略──精進運輸本業、拓展附屬事業(即資產開發活化與鐵道旅遊文創),特別是跟其他產業或單位合作,讓附屬事業整體的收益可預期,亦可管理。 展望臺北車站的未來定位與發展,在臺鐵的政策領導下,對內,將持續改善員工的工作環境;對外,則要加強與車站特區的其他「友軍」單位合作,持續打造更多元、便利的臺北車站。

(庭維/輯)

《臺鐵風華.百年一瞬》

作者:蘇昭旭,魚夫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