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大學推進科技與發展

張瑞雄 2021/02/23 14:31 點閱 4032 次

如果問說誰打贏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回答說是大學也不為過。因為第一枚原子彈於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引爆,世界從此不再相同。科學家和工程師將艱澀難懂的科技原理變成了空前強大的武器,而設計原子彈的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竟是由加州大學管理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大多數校園中最大的投資是大學圖書館。二次的世界大戰改變了一切,對大學的投資果斷地轉移到了實驗室和科技設備上。這是大學的轉折點。隨著各國越來越關注科學研究,全球大學及其校園的角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研究結合學習

18世紀普魯士(德國前身)的教育家洪堡(Humboldt)提出了一個先進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思想是研究與學習的結合,有時被簡稱為洪堡模型,它將藝術和科學教育與研究相結合,以實現學生全面的一般學習和培養文化知識,並且至今仍被各大學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因為洪堡式高等教育模式的興起,大學研究的應用一直是德國的國力根源之一。美國大學後來急起直追,才能有 1945年盟軍的獲勝。

例如在1917年,麻省理工學院建立了第一個海軍航空學院,華盛頓大學很快模仿跟進,波音公司也才能在華盛頓大學西雅圖校區建造風洞實驗室,直接導致了1933年的波音247飛機先進空氣動力學的發展,也是所有後續商業客機的先驅。

新科技渴求人才

新技術催生了戰後一系列的新產業,包括商用航空,電視,塑膠材料,資訊科技和先進的醫療保健,而製作和操作這些新興系統的人才需求大增,也導致大學大量的擴增,大學入學人數激增,大學的各領域也急速增加,政府對大學的投資亦然。

但政府經費畢竟有限,為了支持持續的研究,大學開始跟產業合作,一方面解決產業研究人力和能力不足的問題,一方面可以從產業獲得研究經費,另一方面也可以給教授和學生實際接觸產業的機會,可以說是三贏。問題是出錢的是老大,在學術自由倫理和產業利益之間的衝突時有發生,讓產學合作蒙上陰影。

國家應支持大學

例如藥廠發明了新藥,請大學教授研究其效用,研究結果或許不是那麼有利於新藥(可能藥效不好或有副作用),教授要不要將這個研究報告公開發表,或是暗中交給藥廠了事?

未來國家給大學的支持,大學的產業連結和關係,都關係到大學的未來發展。特別當少子化讓大學經營現出危機,新冠肺炎更讓大學岌岌可危,學生不可能長久遠距上課,然後付同樣的學費。總之,大學有做為一個公共機構的社會責任,大學必須不斷改變,所以幾十年後的大學,還會是現在的樣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