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科技部定位尷尬 不妨改制回國科會

醒報編輯部 2021/02/07 10:37 點閱 4838 次

媒體報導行政院有意啟動新一波組織改造,要將科技部改回國科會,並另成立數位發展部等。因科技部是否改回國科會牽涉到國家科技力量的發展,科技經費的分配使用,事關台灣體質轉型與競爭力,已引起科技界與學者的普遍關注。

新出版的「科學月刊」與「科技報導」聯合專訪了陳建仁、張善政、陳良基三位前任國科會、科技部首長,他們都贊同將科技部改回國科會。

政院一級機關分類

從政府組織的原理面考察,我們認為,國科會的整合功能其實比科技部的執行功能更為重要。行政院的一級機關分為三大類,分別是:(1)政策單位執行、(2)政策統合單位,(3)獨立機關。

第一類與人民直接接觸,例如教育部、經濟部、交通部等。第二類單位如國家發展委員會、原能會、客委會,以前的研考會、經建會、公共工程委員會等,負責行政院內部的政策整合與執行,含有較多的幕僚機關性質。

第三類,是獨立於黨派、政黨政治之外的選委會、飛安會等單位。通常第一類機關掌管預算多,人員與機構也龐大,讓人有個錯覺,認為地位較高,其實,就行政院原來的組織設計而言,政務委員與委員會的功能與角色高於部長,只是,在政治現場,因為手下沒有大預算,如未受行政院長支持重用,有時形同投閒置散、酬庸素餐。

科技部定位不明

科技部六年以來有很多坎坷,科學界、技術界、學界都有很多抱怨,主因是科技部成為「執行單位」以後,與經濟部、衛福部,乃至總統府轄下的「中研院」多頭馬車,疊床架屋,而法令扞格,相互爭奪預算,科技部本身定位飄搖,政策多變,莫衷一是。

以去年的科技預算與執行為例,科技部使用420億,經濟部的「科專」預算280億,中研院110億,衛福部與農委會也各有40多億,加上另外各單位的科技相關花費,總值超過1000多億新台幣。

比拼人脈沒了溝通

在原來「國科會」的「委員制」時代,經濟部、中研院院長、教育部長等都是「國家科學發展委員」,大家有個平台可以討論,主管科技的政務委員(通常也擔任國科會主任委員)可以藉委員會的職能與位階達成整合,齊一標準,甚而分配預算,執行管考,現在都落空了,各部會的科研單位平起平坐,比賽誰跟立法院關係好好,誰能爭取更多預算,誰是老大。

前副總統陳建仁,中研院院士,也曾擔任2006─2008年的國科會主委,有很深的感觸與實務經驗,他認為科技部改為國科會的話,好的國科會主任委員要(1)了解基礎科學與科技應用的上下游關係,平衡配置,(2)要善於協調溝通,(3)要能在立法院捍衛預算,不只是下屬的科技園區、法人,還有其他各部會的科技預算。

他引用教宗方濟各的話:「好的領導者要像一個好的牧羊人,要沾染羊群的氣息」。我們認為,國科會主委,而非科技部長,才能做為國家科技的好牧羊人,而科技部長,頂多只能是個「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