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總預算協商各退一步? 覆議案提出成關鍵

醒報編輯部 2025/02/18 17:31 點閱 1157 次

18日下午的總預算協商雖然看來沒有結論,藍綠依然劍拔弩張,如果從悲觀面來說,這次協商一事無成,不過如果從積極面看,或許已經看出有轉圜的餘地,接下來就看藍綠高層怎麼樣去把握契機,不然最後的結果還是原地踏步,毫無成效可言。

立法院18日的朝野協商上,國民黨與民眾黨希望行政院別提覆議,並呼籲儘速提出追加預算,但民進黨團認為應該走覆議與釋憲流程,最終協商破局。立法院長韓國瑜最後出面打圓場,強調若行政院不提出覆議,可請行政官員與立法院一起討論解決方案,等到三月初選出各委員會召委,再委由各召委排案解凍總預算,或動用預備金。

府院態度為何?

對於這樣的提議,民進黨黨團態度很強硬,認為覆議跟釋憲都必然進行。如果真是如此,當然此次協商就是完全破裂。剩下唯一的轉圜,就是19日預算案送出後,行政院會不會真的不提覆議,來回應韓國瑜的善意?畢竟如果真的提覆議,罷免也還沒有結果,可想而知覆議必定失敗,加上上次大法官已經傳出有人刻意缺席,避開政治爭議,那樣對政院還是一無所獲。

民進黨立院黨團跟府院高層到底是否基調一致,是接下來觀察的重點。因為黨團總召柯建銘,已經多次說了大罷免獲得府院背書,甚至強調賴清德將親自召開記者會支持,卻隨後遭到總統府澄清否認。如果真的政院有自己的路,或許可以考慮用更高的層次來思考,畢竟如果談判要有進展,必須雙方各退一步。

在野調整底線?

韓國瑜所說的三月召委選舉後來調整預算,恐怕也需要國民黨進一步的背書。不然韓國瑜雖然貴為院長,但是在國民黨內並沒有實權,他的說法到底是他個人的善意,還是來自於在野黨解決問題的策略?只有清楚證明此法可行,才能讓政院放心決定到底要不要提覆議。不然雙方都是空口說白話,最後剩下的一點善意也只會淪為不了了之。

嚴格講,朝野的談判代表姿態都很高,也完全沒有退讓的備案。這次預算協商當中,傳出有邀請前立法院長王金平介入協調。如果這次結果真的有進展,那局外第三者介入協調的方式,或許就可以變成未來僵局的解方之一。因為現在大罷免立委幾乎全部都有被罷免的危機,藍綠白之間沒有對話空間,能夠找到第三者介入,讓彼此有機會重新思考,也是美事。但是前提都是要看最後結果。

把握最後機會

最後協商能否有結果,行政院握有最後的關鍵,也就是是否覆議。按照目前的立委人數,表決一定是在野黨優勢。就算拖到大法官釋憲,有了之前已經有大法官傳出拒絕出席,來迴避政治鬥爭,要想讓大法官會議來解套,恐怕也是窒礙難行。

政院是否能把握最後的機會,繞開僵局,端看府院的智慧。不過既然這次是賴清德總統親自召開五院會商後,才有的協調會,府院就不該放過任何一絲機會。

其實大罷免氛圍下,要讓在野黨退讓,檯面上都是非常困難。如果政府部塑造一個好的環境,恐怕任何善意都很難發揮,畢竟每個政黨都要面對立委罷免,這時退讓都會被批評為軟弱。各種協商手段都已經窮盡,希望不管執政在野黨都能退一步思考,如何從善意的環境開始,再談具體的協商。畢竟在生存都被威脅的前提下,要提出共善實在是強人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