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OTT平台上看到一部民國51年拍的老電影「颱風」,對於有懷舊控的我來說,每次碰到年代久遠的黑白老電影,總是忍不住要看。
雖然影片的敘事手法或者內容都已經落伍或不合潮流,但我並不在意,因為吸引我的是不復存在的地貌景觀,以及那些已經退隱或作古的明星,而是許多已淡忘的舊日回憶,總會因而浮現,得到重新比對的機會。
記憶與真實的落差
50年代的台灣正在發展的開端,經濟尚未起飛,市容簡樸,車輛稀少。台北市那時最繁榮的地區就是西門町以及台北車站,記憶中這兩處都是車水馬龍,人擠人的狀態,沒想到隔了六十年後重新目睹,才知道記憶與真實情況之間有出入。
在「颱風」片中,導演潘壘分別以大遠景、中景跟近景替這兩個鬧區留下了當時的影像紀錄,令我驚訝的是完全不似印象中的熱鬧,大馬路上空蕩蕩的,私家車很少,也還看不到什麼出租車。
勾起西門町往昔回憶
除了大型公車,最多的就是腳踏車、三輪車以及載貨用的板車。它們行駛在同一條道上誰也不讓誰,而人群也散漫而無秩序地穿梭在其中,整個景象跟我1988年去上海看到的景象類似。
西門町最醒目的就是那長長的平交道,以及沿著它蓋的中華商場,這個八座三層樓連棟式的樓座在電影拍攝的前一年才落成。影帝歐威在片中飾演一個小混混,鏡頭跟著他從大馬路穿越平交道跑進了商場跟平交道中間的長廊,路邊單車零零星星停著,也堆滿了竹簍等雜物。
令我想起唸小學時也經常會走這一條路,去位於點心世界後面一個擺攤子的老伯買他的韭菜水煎包子。
重溫當年巨星風采
台北車站的場景更是今非昔比,日本時代留下的舊車站建築看起來小小的,在它兩側分別是開往外縣市的公路局東站,以及負責市內交通的公車處西站,站前行人稀少,只有三三兩兩等著載客的三輪車,以及一座舊式的公用電話亭,十分冷清。
本片的主場景是在阿里山,噴著白煙的蒸汽小火車在罩著薄霧的美麗山色中行駛,姊妹湖與三代木跟現在雖然差別不大,但是沿途呈現的都是尚未開發的山林本色,處處呈現著已經消失的原始風貌。
當在影片中看到那些小時候崇拜的明星如穆虹、唐菁、唐寶雲時,我就有如跟故人久別重逢一般,倍感親切。尤其是一場打麻將的戲,由王丹、吳燕、姚小璋這幾位硬底子演員穿著旗袍演出,辛辣有味,相信也招喚出許多外省子弟的共同記憶。看老電影可以回望來時路,真是其樂無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