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5日是偉大鋼琴家布蘭德爾(Alfred Brendel)九十歲生日,上週專欄我談到周善祥(Kit Armstrong)與他的師徒情緣,這次我要來談布蘭德爾,這位我心中碩果僅存,最後一位還在世的德奧傳統鋼琴大師。
學究型的鋼琴家
三十年前,在台灣的古典音樂迷間,布蘭德爾被認為是「學究型」的鋼琴家,我想應該是他戴著厚框眼鏡的學究形象所致。他的巴哈、貝多芬、莫札特、舒伯特、李斯特被公認是極為傑出的演奏,但或許那個年代眾星雲集,老大師尚存,當時猶為壯年的布蘭德爾始終不是樂迷爭相追逐的對象。
然而,隨著時間沉澱,布蘭德爾的演奏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在此濁世中更加發光。以我為例,隨著聆聽古典音樂越久,閱歷更豐,對布蘭德爾的敬意更深。他的德奧作曲家演奏,都是越陳越香的珍品,到了近年,我反覆聆聽他的莫札特與舒伯特,甚至會覺得與任何名家、作古的大師相比,都毫不遜色的程度。
太極劍法有深意
布蘭德爾的演奏,乍聽嚴謹,骨子裡卻是自然練達,這也是他演奏極為耐聽的秘密:外面是古典的框架,第一時間能穩定聽者情緒,但內裡行雲流水,圓轉適意,讓聽眾不知不覺入神。以金庸武俠小說比喻,布蘭德爾猶如武當派掌門人冲虛道長,一套太極劍法,凌空畫圓,竟是毫無破綻,看似不經意,卻是最奇絕。
以我聽過的鋼琴家而言,布蘭德爾是將古典與詩意融合得最完美的大師。他的鋼琴音色厚沉堅實,宛如黑白分明的太極,但絕不單薄。坊間傳說,布蘭德爾演奏過的鋼琴,下一場調音師得多花許多工夫調校回「正常」的音色,否則一般著重音色變化的鋼琴家會「不適應」,可見布蘭德爾之錘鍊功深。
教學生思考文學
周善祥是布蘭德爾關門弟子,與大師有最直接接觸。這次他來台演出,「鵬博藝術」負責人徐鵬博趁機邀他上《大叔聊古典》Podcast頻道談恩師,非常精彩。周善祥感念布蘭德爾教他思考,包括音樂與其他文學、藝術的關聯,更讓他決定踏上音樂之路,還透露大師許多外界不知道的面向。
例如,儘管布蘭德爾演奏巴哈非常傑出,卻沒有演奏過十二平均律,因為他的老師鋼琴大師費雪(Edwin Fisher, 1886-1960)已經留下經典錄音,他因此未曾想錄製,這是對恩師的敬意。此外,周善祥透露,布蘭德爾早就將《郭德堡變奏曲》研究透徹,甚至樂譜都滿滿註記,卻到退休前都沒有演出。
欲辯已忘言
布蘭德爾曾經說過,他不彈德布西和拉威爾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鋼琴上所做的實驗,李斯特都已經完成了。周善祥證實,有一次他在布蘭德爾面前彈德布西的《版畫》,布蘭德爾還翻著樂譜聽。另外,布蘭德爾也不演奏拉赫曼尼諾夫,因為「不是他的菜」,作曲家與演奏家的氣質不合。這點我也深深認同,演奏家必須要忠於自我,對沒有共鳴的曲子,委實不必委屈自己與聽眾。
年輕時的我,不見得懂布蘭德爾的功力與藝術。但隨著時間流逝,多少名過於實的演奏家被歷史汰盡,布蘭德爾的身影愈發強大。
2008年布蘭德爾決定在琴藝未完全衰退前退休,並正式舉辦告別音樂會,急流勇退的智慧,在狀態還好的情況下,留下最好的身影;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他是鋼琴家完美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