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論衡》美中關係仍然是鬥爭格局

林建甫 2021/01/24 14:19 點閱 4774 次

拜登20日,正式就任美國第46任總統。美中關係會如何後續發展,是大家關心的問題。其實從稍早拜登任命坎貝爾,為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中新設立的印太地區協調總監,羅森柏格為「中國事務資深主任」,就可以看出端倪。

從人事任命看端倪

坎貝爾和羅森伯格兩者都是歐巴馬時代官員,熟悉中國事務,也都屬於智庫學者。和川普時代任用缺乏資深學術背景的外交官,只找意識形態嚴重,從來沒有混過外交的人,如班農、納瓦羅,實有非常顯著的區別。

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川普時代漫無邊際地試圖切斷整個關係的「中美脫鉤」將不再發生,中美關係可能會穩定下來。但從兩人的背景來看,以後美國對中的政策仍會有強勢的一面。

坎貝爾曾在歐巴馬政府擔任過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是歐巴馬時期「重返亞洲」戰略(Pivot to Asia)的關鍵設計者。坎貝爾當時於《外交事務》網站刊文指出,美國的印太戰略藍圖,就是如何支撐亞洲秩序,強調勢力平衡和合法性。

主張軍事制衡

他兩年前亦曾撰文,稱美國多年來都錯誤預測中國動向,華府應重新認清局勢;日前的文章亦稱中國的經濟及軍力「正危害區內勢力平衡」。

坎貝爾曾提出對付中國,在勢力平衡上要採不對稱戰力,例如用長程戰機、彈道導彈和無人轟炸機等,軍事上來制衡中國。

在維繫地區秩序合法性方面,要從兩大範疇入手:一是從政治安全層面,美國要重新參與地區事務。二是在經濟層面,尋求與中國的切割。推動敏感產業回流,將中國內部供應鏈的美國公司轉移至區內其他經濟體。

與印太盟友合作

坎貝爾曾給川普建議,美國應該與印太盟友合作,聯手促使中國接受一套區內的和平規則,讓中國在區內擁有一定地位,與其他國家就氣候、基建、疫症等議題合作,另方面共同針對中國,在中國「進一步破壞秩序時建立罰則」。

他也批評過川普,認為川普要求日本和韓國承擔更多美軍軍費等策略,令美國在亞洲的盟友身心俱疲,同時川普缺席區內多邊協商,導致中國有機可乘。

過去中國事務主管在國安會的位階為「主任」,拜登政府這一次提升羅森柏格為「資深主任」,除了重視之外,也顯示未來將更審慎處理美與中國關係。羅森伯格曾追隨新任國務卿布林肯,他在布林肯出任歐巴馬時代副國安顧問時,進入國安會擔任資深顧問,處理中國和朝鮮事務,提供國安政策建議。

防中俄先得手

2016年時羅森柏格擔任希拉蕊競選時期的外交顧問。川普時代,她到非營利研究組織「維護民主聯盟」擔任主任,兼任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資深研究員。羅森伯格對中態度也很強硬,她最近在《外交事務》也撰文批判,中俄在政治、經濟和資訊的空間搶得先手,令美國的民主價值觀在全球退潮。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坎貝爾和羅森伯格的老闆國務卿布林肯在19日出席聯邦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的提名聽證會,勾勒出美國的全球外交政策,核心仍是以勝過中國為主,以確保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看來,美中關係的鬥爭仍將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