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爸媽的父母學講堂》

醒報編輯部 2021/01/21 08:54 點閱 23817 次

3歲前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他們無條件地愛著父母,大腦就像照相機一樣複製著每天看到的一切。此時,正是所謂的「教養黃金期」!然而,過多的資訊來源常使父母陷入「教養恐慌症」,況且應付日常照顧已經分身乏術,似乎無法再多做些什麼了……

一本育兒書,也是給爸爸媽媽的自我成長書,專業腦科醫師爸爸來告訴你,你不必當個完美父母,只要掌握教養關鍵,輕鬆幫助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培養出獨自面對世界的能力!

本書針對語言與記憶力發展尚未穩定的3歲前嬰幼兒,以腦神經外科醫師的專業知識與育兒親身體驗為本,為大家介紹父母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必須把握時間著手進行的事項!

教養黃金期

想為甫出生的孩子,準備好幸福的未來!讓人生「建立在良好起點上」所需要的思考方式,呱呱墜地的小寶寶滿3歲前,父母能為孩子做些什麼?

相信每對父母都會希望他們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茁壯。生下來只要健健康康就好,祈求他們能夠沒有病痛地長大成人……,面對甫出生的孩子,家長僅有如此微小的心願。

然而,隨著小寶寶愈長愈大,父母內心對孩子的期望也會愈來愈高。希望他們能夠頭好壯壯,聰明伶俐又擅長念書。哪怕只有一項也好,很想從孩子身上發掘出拔群出萃的才華,並且加以發揚光大。

父母總會忍不住滿心雀躍地想像著孩子的未來。為了盡可能讓孩子身上的各種可能性得以發揮,「什麼是應該做的」或「什麼是不應該做的」,對父母來說,是最需要注意的一件事。

發掘孩子的能力

在此同時,「因為自己不擅長念書,所以自己的孩子很可能也會吃苦」、「畢竟跟別人家的聰明小孩遺傳到的基因不同」等等,也有一些人會抱持著這樣的擔憂。

若內心有著「基因決定了孩子的未來」這種想法,做父母的難免會悲觀,甚至怪罪到自己身上。然而,這些擔憂都是多餘的。因為孩子的能力並不是一開始便決定好的。父母平時對待孩子的方式,會大大地影響孩子身上能被發掘的能力,以及得以發揮的能力。

讓人生「建立在良好起點上」所需要的思考方式,世上不光只有「有才華的孩子」和「沒有才華的孩子」這兩種孩子而已。基本上,能力是可以後天栽培的,但在嬰兒時期,孩子無法靠自己去努力,因此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會左右他們的後天發展。

能夠順利成長茁壯的孩子,都是父母在他們小時候便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要讓孩子能夠邁向幸福的康莊大道,我認為必須培養以下3項基礎條件:擁有健全的身體、能夠深度思考、能夠融入社會與周遭的人事物。

正向刺激促腦發育

因此,在嬰幼兒時期父母是否能夠為孩子奠定這3項基礎,對他們的成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滿3歲前,要挑什麼時候著手比較好?嬰幼兒的身體活動會促進大腦發展,無論學說話還是學走路,都是「以身體為優先」,經驗量及經驗傾向會塑造大腦的發展。

給予孩子滿滿的正向刺激,「學步」鍛鍊運動神經、訓練平衡感;「感官刺激」飯菜的香氣、吹拂的微風、引擎的聲音…等;「行動刺激」吃飯、睡覺、作息規律。。

育兒資訊一籮筐

本書針對語言與記憶力發展尚未穩定的3歲前嬰幼兒,以我迄今為止的調查結果,以及實際成為父母後的親身體驗為中心,介紹父母在嬰幼兒時期必須著手進行的事項,包括 : 如何成為不容易畏懼的孩子?如何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

要在什麼時候開始念書給孩子聽?身高開始成長時必須注意什麼?什麼玩具有助於大腦發育? 管教孩子的時機?如何鍛鍊運動神經?若能在日常生活中好好實踐書中提及的這些事項,就能對孩子的大腦與身體發展有良好的影響。歸功於大腦科學與醫學的進步,現今已經逐漸釐清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會對他們的成長帶來何種影響。

為了回應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並減輕其「擔憂」,本書將借助醫學的力量,介紹0到3歲嬰幼兒的培育方式。在後面的篇章裡,我會為各位具體說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出先前所提出的3項能力。

醫師育兒經

沒有完美的父母,重要的是掌握關鍵,我是在年滿46歲的3天前有了孩子。已經許久沒有聽到日本人晚婚、晚生,但我仍屬於比較晚的族群。由於我是醫師,擁有嬰幼兒與育兒的基本知識,但一旦輪到自己實際當父母,常常會因為有了情感而無法順利進行。這是育兒的樂趣,同時也是難處,親身體驗後,更加有所體悟。

此外,雖然我專攻腦神經外科,但在醫療急救現場會有許多孩子,有乖乖坐在椅子上等待的孩子,也有在醫院走廊跑來跑去的孩子,還有努力忍著疼痛的孩子,或是能夠自己解釋自己症狀的孩子,孩子們的情緒控管和語言能力的程度各有不同。

其中,有些孩子的頭腦好得驚人,這些孩子是接受何種教育方式,而父母又下了什麼苦心,我對此一直感到十分好奇。於是,我與專精於這個領域的朋友們,在2013年成立了智育協會,以發掘孩子的可能性為目的。

輕鬆閱讀養育心

之後,我當了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以驚人的速度接觸了各種事物,以及順利與不順利的經驗。我想告訴各位,孩子的嬰幼兒時期是最為寶貴的時期。話雖如此,以現實層面來說,這世上沒有比嬰幼兒還要難照顧的生物。「日常上的照顧便已經分身乏術,已經無法再多做些什麼了……」想必也有不少人是抱著這種想法的。

這點請不用擔心。本書只會提出日常生活上的注意事項與建議,不需要特別下苦心,也不會花費時間及金錢。請各位放鬆下來,以輕鬆的心情去實踐即可。

孩子的幸福腦

如果父母看到孩子好像成功完成了什麼事情,覺得孩子「現在大腦應該在分泌多巴胺」時,最好能馬上口頭稱讚他「做得很好」。當孩子知道「父母有在關心自己」,會感到非常開心。

關鍵是在稱讚時,要跟孩子有眼神與肢體的接觸。如果錯失時機,他們馬上就會忘記剛剛發生什麼事,所以請把握機會,在事情發生的當下去稱讚孩子。寶寶受到稱讚,會令大腦分泌的多巴胺更為增加。大腦大量分泌多巴胺的狀態,我稱之為「幸福腦」。

「故意」惡作劇

然而,當寶寶做出「沒禮貌的行為」或「粗魯的舉動」時,大腦亦會分泌多巴胺,這是較為棘手的地方。

像是把飯碗翻倒、東西弄得亂七八糟、打翻玩具箱發出刺耳的聲音、把電視遙控器藏起來等別人找出來、大力拍打母親讓母親喊痛等,孩子看到父母出現反應,大腦也會分泌出多巴胺。

寶寶從零開始吸收新知,所有透過五感得到的資訊都是他們的學習對象,因此即使是上述這些讓人不快的舉動,他們也會感受到喜悅。並且,他們會因為覺得有趣,而「故意」做出這些行為。站在父母的立場,想必心裡會吶喊:「放過我吧!」不過,這也是一個教導孩子分辨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的機會。

失敗也是重要的一環

此外,讓孩子經歷失敗也十分重要。寶寶會想要自己挑戰各種事物,但也難免有無法順心如意的時候。例如:還沒有辦法好好握緊湯匙、不小心把食物灑出來,或是換衣服換太久等等。

父母在這時切萬不能感到不耐煩而動怒。一開始無法順利是理所當然的。「很努力了呢!」、「只是還沒習慣而已」請像這樣安慰孩子看看。

「沒辦法順利做好」這個經驗會留在孩子的記憶中,因此下次重複一樣的行為時,會更有機會成功。這麼一來,大腦便會分泌多巴胺,加深學習的印象。

《新手爸媽的父母學講堂》
作者:菅原道仁
譯者:池迎瑄、高詹燦
出版社:台灣東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