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省思之一》打破成本優先思維

黃逸華 2021/01/07 18:14 點閱 4390 次

賢者說「人是習慣的奴隸」,經濟學家說「路徑依賴構成產業特性」,其實都是一件事:「經驗優先」。在產業領域可以觀察到這樣的行為模式,製造業更是如此,但以人工智慧為基底的工業4.0變革,可能會讓許多人覺得天崩地裂。

凡事先看成本

在工業界,新技術從出現到應用需要漫長時間與大量投資,也因此,企業傾向於越少變動越好,換個螺絲永遠比換個方法便宜,不論新方法有多大威力,甚至繼續大量使用人力,「我們不是沒想過工業4.0,」企業告訴我,「而是不能符合我們對於成本的要求。」

原本已經是少量多樣的生產形態,再加上客戶頻繁改款的壓力,幾乎所有自動化設備在購入兩年內都得打掉重練,使得了設備回收期必須更短,「不然我們就做白工了,」這就註定了製造業對於「成本優先思維」產生路徑依賴,所有的工作都環繞成本考量展開。

「我們早已被人力成本捆綁,只能朝低成本地方走,」企業擔心,「如果找不到更低成本就失去市場了,只好繼續流浪。」

人、機器加資訊

不少製造業過去只關注人口紅利,盈利之餘並未累積足夠技術資產,然而現在高階市場難以進入、低階對手又步步緊追,實際上已經面臨發展困境,當然還是有不少願意投資研發的企業繼續穩坐釣魚台,但光靠這些護國神山,養不起全台灣勞工,換句話說,主要企業的路徑依賴行為,已經進一步深化成為系統性的政策問題。

工業4.0的核心在於人、機器與資訊的深度聯結,而人工智慧在其中穿針引線,協助三者密切合作,各自發揮強項。人類在計算速度、存儲容量比不過電腦,那就別當機器的對手,而是機器的主人,該憑藉的不是多年以來東拼西湊的抽象經驗,而是經過大量計算分析之後得到的洞見。

路徑依賴策略也許帶來安全感,但也讓危機藏得更深。但如果競爭對手不照武德,居然價格更低、速度更快呢?

也許我們只剩下服務與品質還能一搏,還有機會創造市場藍海,所以,也許換個問題再問一次會更好,「我們如何更快更穩進入工業4.0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