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暖化已無回頭路 減碳封存可亡羊補牢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0/12/01 11:14 點閱 4666 次

近期一篇科學報導利用簡單的模擬顯示,即使人類從現在開始停止排放溫室氣體,已經排放到大氣層的溫室氣體,仍會繼續吸收太陽的熱能,致使極區冰層加速融化,大氣中的水氣持續增加,永久凍土繼續融解,並向大氣層釋出曾經冰藏在地下的大量史前碳含量,因此未來5百年地球表面仍會持續升溫暖化。這是令人十分沮喪的未來情景。

氣候危機回不去

這個研究清楚指出,我們若要保持地表溫度的穩定且不快速增高,各國早在60年前就應該開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當時大氣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經高達311ppm的濃度,如今更邁過411ppm。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已經提出警告,要達到巴黎氣候協定在本世紀末不超過2℃的目標,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含量的濃度不可超過450 ppm,我們的額度已經即將耗盡,時間也越來越緊迫了。

也就是說,無論我們以多快的速度實現零排放,氣候危機的可怕影響不會消失,人類仍將面對幾個世紀的苦難。因此,無論減碳做得再好,對減緩暖化的腳步而言仍是遠遠不夠的。這當然不是第一個提出這樣警告的研究,只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經過多年的延宕,如今我們可以緩衝的時間已經所剩無幾。

各國採用碳封存技術

本月中旬,一群憂心的科學家及環保人士就發表了公開信,呼籲各國政府、企業和一般大眾都要加速採取行動,不僅要大幅削減溫室氣體排放,更需要從大氣中清除龐大的溫室氣體;也就是藉著採用二氧化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的技術(一般簡稱CCS),把過往所排放的碳重新收回來,這是解決暖化危機最理想的方式。

至2019年,全球已經有了19個大型的CCS計畫在運作中,然而年回收量只有約4000萬噸的二氧化碳,與該年368億噸的年排放量相比,真是杯水車薪,顯示人類在碳回收的努力確實非常不足。在本月舉行的第15屆東亞峰會能源部長會議上,CCS已經難得的成為重要的議題,也確認了未來推動的框架;除此以外,日本、美國、澳洲和東南亞國協同意一起跨國合作開展CCS的工作,這是十分可喜的良性發展。

台灣減碳進度緩慢

臺灣的能源供給有93%仰賴化石燃料,要達到聯合國的減碳目標工作相當艱辛,CCS自然就扮演十分重要的幫補功能。儘管自2009年開始,政府就針對區域性的二氧化碳封存潛能進行評估,可是目前仍在研究及先導測試階段;在碳捕捉方面,只有台泥花蓮和平水泥廠有初步的成果,顯示我們在CCS的工作進展十分緩慢,與國際的現況落後甚多。

在全球減碳的趨勢與壓力下,政府決不能只是被動的因應,需要積極的建構整個社會朝著「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邁進。在提出妥善國家策略的同時,一定要認真何克服我國在推動CCS發展所遭遇的種種障礙。如:缺乏主管機關的持續財務支持、地質封存相關立法與責任歸屬、捕獲的成本過高、提高公眾認知及接受度,並加強相關政策的一致性。

有了完整的配套措施來支持CCS技術的運作,才能使其在臺灣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的效益上,為抗暖化的戰役發揮出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