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台大輕生事件看教育資源與學習志趣

醒報編輯部 2020/11/16 13:26 點閱 4857 次

台大校園一周內,發生了三起學生輕生事件,淡江大學接著也發生一起學生輕生,就怕造成模仿效應,從政府到民間總動員。但為什麼在一所台灣最成功的大學就讀,學生最後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是對未來徬徨,還是抗壓性不足?

6成學非所愛

台大電機工程系教授葉丙成就在臉書表示:「在台大,竟然有高達6成的孩子唸的科系不是他們的興趣,如此之下造成學生的焦慮與憂慮」。這提出了台灣教育制度上的根本問題。

我們現在的教育,著重在培養下一代競爭意識,鼓勵他們考上好大學,但是考上大學並不是競爭的終點,如果我們將終點定位在考上大學,從此可以「由你玩四年」,那隨著畢業的到來,就業的焦慮感一定會越來越大。

家長催逼、轉系門檻高

在台灣的大學院校中,其實不但有轉系的機制,也有轉校的考試,就算留在原校,也可以申請雙主修、輔系跟學程。因此這六成的學生在進入大學的前兩年,其實都還有充分的時間去自己有興趣的系所旁聽,或者準備轉學或轉系的考試。

但是從相關報章的調查,似乎這樣做的學生並不多。或許是大學之前,有學校老師跟家長的催逼,進入大學之後,反而缺少了對自己感興趣學問的追求,直到畢業才面臨了志業與專業不相同的矛盾。

因此除了心理輔導之外,或許對於自己的專業跟專長,在大學當中需要積極輔導學生。許多大學科系,尤其是較為冷門的,並不樂見學生轉系轉學,因為這可能大量流失學生,但是站在學生的立場,或許這樣的心態需要轉換。不只是大學,教育部也應該重新考量評鑑機制。

城鄉教育資源差異大

在台灣的大學教育,除了專業與志向的不相符,更加嚴重的是世代不流動的問題。這一點其實帶給學生的無力感是更大的。根據台大經濟系駱明慶教授的統計,台大校園裡面有將近一半的學生是來自台北市、新北市,其中大安區又占最多有6.89%。等於台大學生每兩人就有一人來自雙北,但是雲林、嘉義、花蓮、台東、屏東等地,台大學生的比例居然不到1%。

這其實就是反映出台灣的地區差異正在持續擴大,考上台大理論上是未來進入社會的墊腳石,但是在台灣不同地區的民眾,要上台大的難易度顯然落差極大,也呈現在進入社會的起跑線也跟著不平等。不是在雙北地區的民眾,可能較少資源可以投入教育,因此更難競爭進入台大。

學生壓力增加

從英文聽力測驗的雙峰現象看出,今年四個等級考生人數,成績最佳的A級占比20.80%;最差的F級占比7.56%,都是過去3年來最高。英文聽力本來就是極為需要資源的教育,偏鄉的孩子不論是師資跟設備,都嚴重落後於都會區。

把一個孩子,培養到進入台大,父母跟社會花了多少資源栽培,如果進入了大學就以為孩子長大了,那其實是小看了現今社會的壓力。現在的社會壓力更大,社會結構貧富差距也更難克服,這些問題都需要從教育的根本著手,大人造成的問題,不該丟給孩子去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