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恐成日常 防災意識需超前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0/10/20 11:24 點閱 4390 次

聯合國大會曾在2009年通過決議,將每年的10月13日訂為國際減災日,目的就是要提高人們在防災減災中要採取行動的意識,盡可能的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風險。今年適逢第31屆國際減災日,主題是「提升災害風險的治理能力」,提醒大家面對日益劇烈的自然災害,除了政府的防災政策要提升,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和掌握常見的自救基本常識,提高應變能力,及時自救、互救才能在災害臨到時處變不驚。

氣候災害數量攀升

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UNDRR)與比利時魯汶大學災害流行問題研究中心,在上週聯合發布《災害造成人類損失2000-2019》(The Human Cost of Disasters 2000-2019)的報告,指出全球自然災害總數在21世紀前20年大幅度的攀升,特別是與氣候變遷相關的災害數量,增長的幅度尤為驚人。

根據該報告的數據,在本世紀的前20年,全球共發生了7348件重大天然災害,總計有123萬人喪命,影響人口有42億,造成約2兆9700億美元經濟損失。相比之下,在1980年至1999年間,全球發生的自然災害有4212件,造成119萬人死亡,受災人口約30億,經濟損失總額達1兆6300億美元。

在僅僅20年的期間,自然災害如此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就是氣候的極端變化所導致。與氣候有關的災害從1980-1999年的3656件,猛增到過去20年的6681件,整整增加了83%。此外,洪澇災害從上一個20年的1389件暴增至3254件,也增長了一倍多;而嚴重風暴的災害從1457件增至2034件,增加了40%。另一方面,乾旱、森林火災、極端氣溫的震盪以及地震、海嘯等地質相關災害發生次數也顯著增加。

中、美位居一二

從每年死亡的人數觀察,2004、2008和2010年這三個年度,全球均有超過20萬人因各種災害而死亡,是過去20年發生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年份,在短短的6年間就密集發生如此嚴重的災難,真是有如氣候戰爭。

以各大洲的地理分布來看,過去的20年亞洲經歷的災難事件數量最多,共發生3068件自然災害,遠遠超過排名緊接在後的美洲(1756件)和非洲(1192件)。全球前10名受災最多的國家有8個就位於亞洲;其中中國大陸是數量最高的國家,承受了577次重大自然災害,美國則以467件排名第二,接下來就是印度(321件),菲律賓(304件),及印尼(278件),顯示不論強國、弱國、富國、窮國受災的衝擊都是一樣沉重。

防災也須超前部署

為了救援數量龐大的災民,各國的災害管理機構、消防部門、公共衛生當局、以及許多非政府組織一直不斷的與極端天氣事件進行艱苦的奮戰,然而這份報告卻嚴酷的指出氣候極端情況影響的人口還在日益上升。這個現象明確的顯示,我們面對的災害風險的前景不但艱苦,還正轉變為複合性的災難型態,嚴格的考驗各國政府的應變能力。

臺灣在當前面對乾旱與地震的高風險時刻,這份報告是一項最新的警告與提醒,身處先天災難頻生的亞洲,我們不但需要提高警覺,做好完善的防災佈署,更要在防災和備災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經費與資源,才能降低可能遭受的災害損失,這是全國上下都必須認真迎接的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