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楊澍台北報導】稻米之鄉「池上」成在地創生指標,蔣勳分享駐村經驗,細細描述池上的風景、人物、四季。台灣好基金會與天下雜誌合作出版《慢經濟—遇見池上.心風景》一書,邀請了台灣好基金會柯文昌董事長、作家蔣勳老師、文化藝術協會梁正賢理事長等人,以不同的角度分享池上創生成功的經驗。
台灣好基金會柯文昌董事長出席《慢經濟—遇見池上.心風景》新書發表會。(photo by 楊澍 台灣醒報)
近年地方創生成為台灣最熱門的課題,從2009年開始,台灣好基金會在池上駐點,融入在地生活,將藝術文化與農村生活結合,利用閒置空間打造池上藝術村;邀請藝術家在此創作,並成立穀倉美書館,藉此讓更多人看見東部小鎮的藝術活力,讓池上不僅是稻米之鄉,更是以美為基底的「文化之鄉」。
蔣勳表示,因疫情關係,3月初從倫敦返台,許多行程都被取消,感覺像是老天給的啟示。值得我們深思現代人強調的快效率,是不是出了問題?「慢下來,才是真正穩紮穩打的的經濟。」更透過在池上的駐村,觀察到當地的農友是如何與土地建立連結,因此下定決心要更好好認識這片大自然。
張堯城鄉長開心分享池上創生成功的經驗。(photo by 楊澍 台灣醒報)
文化藝術協會梁正賢理事長以及池上鄉長張堯城也表示,鄉親將池上米註冊為地理標示品牌,且將標章收入的2成用於地方教育、公益與慈善事業,打破收購單價統一,提升農民的收入,讓農民可以真正享受「慢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