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旭岑談音樂》顧爾德之外無郭德堡變奏曲

蕭旭岑 2020/09/13 10:41 點閱 3893 次

最近,中國鋼琴家郎朗推出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錄音,包括在德國萊比錫聖多默宗徒堂演奏現場。我立即在Spotify線上先「聽」為快,不過,聽了幾段變奏後,我就悄悄地按下暫停鍵,然後,還是去找顧爾德的版本出來聽。

加拿大鋼琴大師顧爾德(Glenn Gould)這一生已經與《郭德堡變奏曲》畫上等號。他的傳奇與軼事,在樂迷間已經傳頌太多次,坊間專書與電影汗牛充棟,包含他很年輕就毅然決然告別演奏舞台,投入廣播與錄音,以及奇特的彈琴姿態,演奏時明顯到已經干擾錄音的哼聲等,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音樂渲染力驚人

對於顧爾德,我有特殊的個人情感。在很年輕聽古典音樂時,我就被他最後一次的《郭德堡變奏曲》(1981年)「電」到,自此成為他的樂迷。早年,我收集他的錄音,無論是早期CBS版或者後來被Sony收購後再版的唱片,都是鉅細靡遺的收藏,而且有很長一陣子,顧爾德的演奏給了我許多啟發。

顧爾德的演奏特色,我的好友羅源彰醫師有最精彩的歸納:「極佳的節奏感、清晰的分部與優異技巧之外,還有他那怪異、不按牌理的斷音。」我個人認為這幾項精準地將顧爾德的特色表述出來。我也認同羅醫師的觀點,儘管褒貶不一,歷史似乎是站在顧爾德這邊,被他音樂的渲染力感動的人,遠多於質疑的人。

奇特斷音吸引目光

對我而言,顧爾德的演奏能超凡脫俗,在於他對複音音樂有深厚研究,能夠直視樂譜對位結構的驚人洞見,佐以他清晰的分部與左右手超絕的均衡技巧,是他能將巴哈(以及以對位型式譜寫的樂曲)演奏得如此卓越的根本原因。就如他灌錄了其宣稱「二流」的作曲家莫札特所有鋼琴奏鳴曲,其中複音對位的段落都演奏得神采飛揚,絕對不僅是「搞怪」而已。

有這些特色支撐,對許多愛樂者來說,相對於其他多數鋼琴家,顧爾德的巴哈演奏是立體的。尤其是生涯數次的《郭德堡變奏曲》錄音,那生氣盎然的指法,鮮明奇突的斷句,「左右互搏」的超技,都能在一瞬間擄獲愛樂者的心。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說,顧爾德的演奏神奇地穿越時代,將現今新媒體時代「最短時間內吸引多數人目光」的時代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

「顧爾德之外」的演奏

當然,有這樣鮮明的例子,難免對其他大演奏家有所不公平。例如德國鋼琴大師肯普夫(WihelmKempff)的版本,仿管風琴式強化圓滑奏,帶著詩意與穩定性,就是與顧爾德截然不同的演奏方式。我年輕時不懂得欣賞這樣的演奏,但隨著年歲漸長,閱歷日增,也逐漸能理解並喜愛「顧爾德之外」的演奏。
  
然而,肯普夫的例子是極少數。就如同我聽郎朗的《郭德堡變奏曲》,儘管他花了許多小心思在裝飾奏上做變化,樂句的連貫也融入了他獨有的戲謔感,但我總認為,他就是走不出「顧爾德的牢籠」。(郎朗也曾說十歲時聽顧爾德的《郭德堡變奏曲》後,深受影響至今:「當時我就決定,總有一天也要能這麼彈。」)

很少有演奏家在特定曲目上,達到如同顧爾德與巴哈《郭德堡變奏曲》的成就。就《郭德堡變奏曲》來說,「顧爾德之外」的典範,已然是近乎絕跡的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