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存亡之秋 氣候暖化敲響喪鐘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0/07/28 11:02 點閱 2398 次

今年才過一半多,已經在氣象史上留下許多驚奇的紀錄,有些是全球性的,有些則是地區性的。

以地區性來說,我們臺灣今年夏季的高溫從6月開始就疊創新高。7月24日中午,臺北地區的高溫達到39.7℃,是1897年以來臺北氣象站的最高紀錄,而7月16日台東大麻里也締造了40.5℃的全島新高溫;並且今年入夏以來,超過40℃以上的高溫已經出現了5起,這些都是讓人難以想像的數字。

全球升溫幅度驚人

在全球性方面,西伯利亞北極圈的高溫熱浪,更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從1月到6月,該地區大部分的氣溫比平均值抬高了5°C以上;根據長期氣候研究,由於北極的放大效應,北極區的升溫速率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多,可是今年迄今的升溫幅度卻是空前的。

首先極區陸地的氣溫一舉飆升到38°C,達到了新高頂點,森林野火處處肆虐。單就6月來說,西伯利亞的森林火災就已吞噬掉115萬公頃的面積,釋放了約5600萬噸二氧化碳到大氣層,比挪威一整年的排放量還多。

另一方面,北冰洋的海水也異常溫暖,西伯利亞以北的拉普捷夫海(Laptev Sea)以及西面的巴倫支海(Barents Sea)的海冰覆蓋面積非常少;早在今年5月18日,一艘天然氣油輪就從西伯利亞的港口駛入東北航道,比過去記錄的出港時間整整提早了一個多月。受到高溫熱浪的影響,入夏以來的海冰消融有如斷崖式的直落,目前正處於有記錄以來的同期最低點。

海水面積恐創新低

在6月底,北冰洋的海冰面積還有970萬平方公里。從7月開始,海冰就以平均每天約13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在快速縮減,至7月26日,海冰的面積降到628萬平方公里,比2019年7月26日的紀錄(約675萬平方公里,該日極低紀錄保持者),整整少了約47萬平方公里。

當然,目前只是7月下旬,海冰融化季節仍未結束,從現在到9月中旬的年度最低期,約還有50天的時間,中間還有難以掌握的變數,今年9月中旬的海冰面積是否一定會創下歷史新低還在未定之天。舉例來說,2019年是高溫年,北冰洋東北航道的無冰期有93天,是有衛星測量以來最長的一次。當年海冰的消融也是從7月開始加速;不料一進入8月,極區就轉為涼爽天氣,導致當年海冰消融只到415萬平方公里就剎車停步。

北冰洋將消失

反過來說,也有可能是更壞的情境。以2012年為例,該年的8月1日海冰面積還有642萬平方公里,沒想到隨後西伯利亞上空突然出現強烈的低壓氣旋,大面積冰層立即遭受破壞,促使北冰洋在該年9月中旬創下了339萬平方公里的歷史紀錄。

無論如何,不管2020年是否給北極海冰創造新低紀錄,目前的情況都是意義重大,因為北極海冰由於氣候暖化驅動的長期又持續的融冰現象,遠比個別年度的記錄重要,近年的加速消融現象忠實反映了我們人類終將要面對一個純是藍色海洋的北極,只是出現的早晚而已。

北冰洋是氣候調節的兩大冰庫之一,在地球歷史上存在了3百萬年後,竟然要在21世紀消失不見,這不但是地球的悲劇,也是人類存續的又一嚴肅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