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第一、民生第二 美國疫情省思(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祝潤霖 2020/07/26 17:05 點閱 4174 次

科技第一、民生第二 美國疫情省思
Why tech didn't save us from covid-19

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肆虐,但已經來到AI、基因醫療與自駕車的時代,如今面對疫情最有效的應對措施,卻仍是大規模隔離,這是從中世紀沿用至今的公衛措施。科技最重要的功能應是保護人們的生命和健康,然而現在科技卻未能讓世人擺脫新冠病毒,如美國防疫的失能,也揭示了該國如何看待創新的根本缺陷。

最失敗的莫過於篩檢。聚合酶連鎖反應(PCR)是30多年前的傳染病篩檢法,然而,儘管科學家在12月下旬新冠病毒出現後的幾週內就進行了鑑定和測序,但美國和其他國家卻冒失地把PCR定為通用且唯一的篩檢手段;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等官僚體制的僵化,導致推出了無效的篩檢措施,未能有效防疫。

處理樣本所需的化學試劑也供不應求,在關鍵的早期幾週內,許多美國人、甚至連重病患者都無法接受篩檢;即使在疫情爆發的4個月後,美國仍然沒有能力進行安全解封所需的大規模篩檢。

流行病學家和醫院對感染的傳播情形知之甚少。在大數據時代,當Google和Amazon這類大企業在廣告和購物平台中分析各種個資數據時,衛生部門卻很落後、缺乏資訊,一直在盲目做出決策。

美國不但缺乏足夠的呼吸器或防疫口罩,也沒有能製造這些防疫物資的工廠。卡內基美隆大學製造專家艾莉卡·福克斯說,「新冠疫情顯示,美國製造能力大量向海外轉移。」

僅僅將責任歸咎於川普政府無能,是很廉價而誘人的政治語言。但哈佛大學經濟管理專家蕾貝卡·韓德森指出,問題要比缺乏政府干預更為深層,美國曾經健康的創新體系已經腐蝕了數十年,該體系能識別並創造對美國福利至關重要的新科技。

在美國,對製造業、新材料及疫苗和診斷的公共投資並不是優先事項,並且幾乎沒有政府指導系統、資金支持或許多重要的新科技的加持,如此面對疫情當然會措手不及。

麻省理工經濟學家范·雷恩說,美國政府資助的研發活動已從1960年代中期頂峰的GDP的1.8%,跌至現在的0.7%。單靠私人投資來推動創新的問題是,資金會流向利潤最高的市場,而現在迫切需要的疫苗和診斷篩檢的利潤則明顯較低。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0/06/17/1003312/why-tech-didnt-save-us-from-covi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