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封的兩難 政府與人民互槓(20200527 嚴震生)

醒報編輯部 2020/05/28 17:14 點閱 77863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嚴震生(政大國關中心美歐研究所研究員)
文字整理:張庭維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全世界各大國家的人民在疫情封城之下,都快要受不了,紛紛走上街頭要求政府解封,政府就面臨防疫與經濟的兩難,
疫情一直在增加,但是人民的生活受到很大影響,經濟幾乎停擺,所以包括瑞士、美國、西班牙等國家,人民都走上街頭抗議,政府應該俯順民意嗎?

人生哲學的差異

嚴震生:如果看美國在處理解封的議題,相比亞洲國家包括台灣、中國、韓國等,特別是台灣跟中國,我們的文化就是生命比較重要,也有人認為,是不是因為我們缺乏像西方國家的宗教信仰,東方人就是覺得好死不如賴活,因為沒有太虔誠的宗教信仰,不知道有沒有永生,所以就是要努力的活這一輩子。

但對於西方人來講,他們很多有信仰的人就會想說,反正我的命,在上帝的手裡頭,生命若到盡頭,該走就走。所以疫情活得那麼辛苦,乾脆走了算了。所以西方人在這種人生哲學的思考是不一樣的。

像西班牙的民風也是屬於比較開放、樂觀的,當然不願意被禁令給挾制住,美國還是有開放超市讓民眾買東西,其中還包括賣酒的酒鋪,開放給民眾買酒。

但是美國很多州對於教會的聚集場所不開放,教會的牧師就很生氣認為,連賣酒商都可以開放了,教堂竟然不能開,就有很多人也想說,為什麼我們要聽政治人物的說法,我們是信神的!諸如此類質疑的話。

總有人破壞規矩

美國就有牧師強調,他不願意用的線上方式持續聚會,結果有一個牧師就確診死掉了,也有牧師被逮捕,因為他不遵守當地州政府的禁令,再加上川普又鼓吹民眾抗拒當地的州政府或市政府,導致事態變得更加複雜。

我覺得不論人身自由、宗教自由或是言論自由,當這些東西沒有威脅到其他人的時候,應該要受到尊重。所以我認為,美國可以部分開放,但是一定要有社交距離,怕就是怕有些人會不遵守規則。像是在英國鐵路工作的人被一名故意不戴口罩的男子吐口水,結果導致確診死亡,這些例子這才是讓很多政府猶豫的地方,因為知道肯定有人不會尊守規則,所以才遲遲不願開放。

社交距離規範

所以大家都要負責任,不管是去海灘,還是出門購物,都要記得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這樣我覺得開放一點都沒問題。現在的爭議點包括像瑞士、西班牙,我覺得都是能不能保持社交距離的問題。

這時候就發現亞洲人含蓄的文化好像是對的,亞洲人見面從來不會親親抱抱,頂多握手;歐洲人見面就很熱情,擁抱親臉頰,我覺得這是他們需要克服的點,要接受社交距離的規範,如果能夠接受,那所有東西基本上都可以漸進式的開放。

問:現在變成是中央跟地方,政府跟人民的衝突,到底領導者要怎麼做,才能讓民眾不再這麼多怨言?

亟欲開放為選情

嚴震生:地方政府是最直接接觸人民的,也比中央更知道當地的狀況。但今年狀況特殊,以美國為例,疫情來襲又碰上總統大選年,那以州長的立場來想,兩年後才要選,當然希望能保全自己州民的平安,也為自己之後的選情加分。

但中央面臨總統大選壓力,肯定會希望各州趕緊開放,讓整體經濟趕快活絡起來,畢竟這攸關了年底的選票,所以包括川普、巴西總統波索納洛,都急欲開放,把經濟先弄起來。你想若經濟成長率負10幾%,再加上超高的失業率,西班牙超過百萬人失業,這美國甚至已經超過好幾千萬人失業了,這些數據一路增加,根本就不必選了。

民族性不同

所以有些是為了選情、有些是民族性,他們認為自己有能力顧自己的健康,只要不去侵犯到別人的安全,政府應該開放解禁,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大的問題。換個角度來看臺灣,我們的民眾再怎麼不願意,即使身體再健康,上了捷運、公車大家還是乖乖配合戴口罩。

在美國就有一大堆人會去鬧去反抗,有些商店需要先量體溫、戴口罩才能進入,美國有些民眾就會覺得自己根本沒病,憑什麼要求這些,就開始鬧、甚至是動手打人,這是在台灣很少看見的狀況,跟民族性差異有關。

問:但是有些狀況是,政府因為人民上街抗爭了,馬上就放寬禁令,這就成了治理的問題,為什麼要等人民反抗,才要做出應對措施?

政府不說人民自己做

嚴震生:像厄瓜多現在也是因為人民抗爭,所以政府考慮要開放。可是整個南美洲的狀況,包括巴西、祕魯、智利疫情都是不斷攀升的,我覺得這個要求開放是沒有道理的。現在要求開放最有道理的,應該是台灣跟越南。

周圍的日本也已經解禁了,台灣已經多久沒有本土確診案例了,我們早就該開放。我自己任職的學校,譬如台大從上個禮拜開始,已經可以恢復在教室上課了,清華大學,也已經不用量體溫就能進校園,直接到教室上課。所以台灣的狀況很奇怪,政府並沒有講明要完全開放,但民間、學校大家就已經開始了。

開放的兩個極端

所以我覺得台灣的政府在控制疫情方面,真的說不錯。但是,對於後續要回到原本生活的措施,卻做的不好。像是這個振興酷碰券,也是一拖再拖,疫情都過了還沒有出來,這個我們認為必須要檢討的。

政府有能力防止疫情,但是防注疫情後,經濟要如何恢復、生活要怎麼樣重回正軌,應該要有一些更具體的做法,好讓人民了解。相比之下,台灣政府顯得很被動,然而歐美國家卻又太躁進,真的很難拿捏。

問:現在歐洲的情況連英國跟德國也爆發了反政府的示威,而且人民對政府在解封上,不管怎麼做都不滿意。所以總結來講,這次的疫情其實也帶出了很多關於國家治理的省思,可能要經過一段時間沉澱以後,可以寫成一本書去檢討,回過頭來看,要怎麼做才是正確的方向?

生活改變難適應

嚴震生:在台灣我們四面都是海洋,可是我們對於去海邊玩水,或是到沙灘曬太陽沒有這麼渴望。可是像德國這種冬天很長的國家,在一、二月最冷的時候,很多人都會選擇到熱帶國家,去暖和的海灘避寒。

但現在什麼都不能做了,被困在家裡,啤酒節也取消了,德國人對於工作很認真,所以他們覺得,認真工作完了,就是要要享受假期。歐洲人的假期概念很重,特別快接近暑假到了,如果在台灣就知道大概5月份以後、六月份開始,就找不到駐台的歐洲外交官了,因為他們都歸國去度假了。而因為疫情導致生活完全被改變了,這個對他們來講真的很難去適應。

問:所以總結來講,這次疫情帶出來很多生死觀及生活哲學的衝突,有很多值得去探討,大家可以去思考,生命、活著的目的是什麼?政府跟人民之間的分際,該要限制到什麼樣的程度?後疫情時代的省思,過去的一些法則被打破,開啟新的生活管理,新的規範,都有待人類社會用智慧去做最好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