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林祐任綜合報導】全球化會因疫情出現倒退嗎?雖然WTO預測,2020年全球的商品貿易量將下滑13至32%,但《哈佛商業評論》指出,國際市場的整合並沒有出現根本性的崩解,唯超級大國之間的摩擦、輿論對移民的意見都是影響全球化何時回溫的變數。
國際市場未崩解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報導,WTO 4月時曾預測,2020年的商品貿易量將下滑13至32%,外國直接投資減少30到40%,國際旅客數量恐大減44至80%。這些數字雖然顯示出全球化的倒退,但從二戰以來國際市場的整合並沒有出現根本性的崩解,外國直接投資減少也不代表企業放棄國際布局,而國際旅客數量仍高於2003年的水準。
然而,問題是全球化的衰退程度有多大?最快何時能夠谷底反彈?還存有許多變數:第一,全球企業領袖對於促進促進國際合作的意願,有助於降低疫情的經濟衝擊;第二,為了確保供應鏈的穩定,企業會選擇布局更多國家,或是回流本國,在國內組成自給自足的供應鏈?
第三,超級大國之間的摩擦不利於國際企業環境,中國、美國或歐盟是否將愈離愈遠,自成一個市場;第四,電子商務、視訊會議、機器人和3D列印等新科技的發展,在某些領域可能加速全球化,但在其他領域則否;第五,輿論對於全球化的意見,目前已出現回到貿易保護主義、反對移民的聲音。
供應穩定勝於成本
《德國之聲》報導,德國中型企業Boge的採購經理庫爾曼指出,為了降低供應鏈斷鏈風險,當務之急是減少對單一供應商或區域的依賴,即便此舉會增加成本。此外,他注意到消費者的考量也在轉變,為了產品的品質和供應穩定,他們寧可多付一點。
「成本增加不見得會讓企業喪失競爭力。」德國中小企業研究機構的經濟學家霍爾茲表示,目前所有企業都面臨成本增加的挑戰,因此企業必須尋求降低成本以外的策略。符茲堡大學的產業經濟學教授博加舍夫斯基更認為,「亞洲的低成本優勢在後疫情時代恐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