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牛步系列1》振興券遲未定案 政府還在測風向?

祝潤霖 2020/05/27 18:17 點閱 6172 次
振興券實際折抵後每人僅實拿2,000元消費補貼,對比馬英九政府時期推出的3,600元消費券,效益相差快1倍。(photo by Flickr)
振興券實際折抵後每人僅實拿2,000元消費補貼,對比馬英九政府時期推出的3,600元消費券,效益相差快1倍。(photo by Flickr)

【台灣醒報記者祝潤霖台北報導】「政府的振興方案應該儘速定案,而不是拖拖拉拉測風向!」國民黨立委萬美玲在臉書批評,政府的振興方案一團混亂,從酷碰券、抵用券到振興券,民眾和商家望穿秋水,整整3個月還是盼不到拍板定案,百姓和商家還能撐多久?

民眾不想先掏錢

3月26日行政院提出「酷碰券」,「民眾需先消費才可扣抵25%,最高上限1,000元,但須綁定電子支付,並在特定店家消費。」民進黨立委蘇治芬說,雲林縣很多地方只有全聯和7-11;立委林岱樺更直白批評,酷碰券是「隱性排貧」,「弱勢族群不懂電子支付,說穿了經濟部是在暗助業者免費行銷,不花分文搶市占率。」

5月4日政策轉彎,改為僅發放「每人500元紙本抵用券」,「可直接消費,也可存入悠遊卡、一卡通等電子票證兌換。」但實際上是「先繳後領」,舉例來說,民眾可到郵局、超商拿1,000元現金換購1,500元抵用券,多了500元消費,等同打了67折,採用實名制、不排富,但「要先付錢」,這一點惹來很大爭議。

5月25日政策再次轉彎,改推「振興券」,「民眾得先支付現金1,000元,才可取得3,000元振興券,除電商外,所有消費都可使用。」會不會先掏1,000元買振興券,民眾尚在觀望,但已先存疑:「既然要回饋2,000元,為何不乾脆發2,000消費券?」而那些無法先掏出1,000元購物的人,是不是根本「沒資格」使用振興券?

全民助企業振興?

「說穿了,這項設計的精神,其實是在展示政府的控制欲及權威感。」媒體社論批判,「民眾非要親自大排長龍去購買振興券,人們才會銘記蔡政府的施惠恩澤,商家才懂得感謝蘇揆的德政。」發振興券勢必出現新一波排隊潮,政府若認為人民的時間就該耗費在這些程序上,「試問國家的競爭力將從何而來?」

「既然政府想幫助企業,直接補助企業即可,還要人民先拿1,000元出來幫你做政策執行?」網友點出關鍵。再者,此模式的目的若為活絡金流,但民眾已先以1,000的現金向政府兌換成振興券,屆時現金都卡在政府手中;而民眾拿振興券去跟企業消費,店家又要先以現金代墊貨款,如此真的能讓現金流動嗎?

「公司就算多了50%營利,跟勞工到底有什麼關係?」網友還說,「老闆邏輯是少賺50萬=虧50萬,多50%營利只是剛好打平。」政府雖滾動修正,但萬變不離其宗,就是不發現金,就是要老百姓先掏錢,就是不肯簡化流程,就是要讓民眾搞不懂政府在玩什麼把戲。

從以上種種觀察,振興券的規畫還大有改善空間,民進黨政府會從善如流嗎?

cari
國民黨立委萬美玲在臉書批評,「政府的振興方案應該儘速定案,而不是如此草率測風向!」。(photo by 萬美玲臉書)

c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