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肺炎迄今已近兩季,如今隨著疫情逐漸緩和,應積極促進工商各界開始恢復正常運作,是面對這場防疫下半場次的重要策略。
遭下修經濟成長率
稍早之前,國際貨幣基金IMF在預估2020年全球經濟成長下修呈現-3%萎縮的同時,大幅調降台灣經濟成長預估,從原先所預測的2%下修至-4%。另一機構IHS Markit也將台灣經濟成長從1.05%下修至-1.64%。
儘管,我們無法同意上述二個國際經濟機構對台灣經濟成長的預估數據,認為除了政府成功抑制疫情之外,在落實紓困方案及利用AI、5 G協助產業轉型下,台灣經濟相對其他國家將會呈現快速復甦成長步伐,應不致於如此低落。
然而,在新冠疫情持續延燒肆虐下,全球各國無不大幅下修今年經濟成長預估趨勢,台灣亦不例外受到波及,主計總處將今年的經濟成長從年初預估的2.7%,下修至最近的不及1.8%,甚至陷入「保1」挑戰,其所呈現的經濟脆弱性及依賴性,卻又是無法否認的事實。
構築快速復甦能力
因此,個人認為從此次防疫經驗中,其實存在我們在促進經濟成長思維上,許多值得加以調整之處。亦即面對未來全球環境風險逐漸成為常態,以及地緣危機更是與日俱增之下,在探討台灣經濟成長策略上,是否需要從長期以來過度重視成長幅度的多寡,轉型為追求成長韌性之有無。
畢竟,台灣受到先天條件薄弱,加上國際待遇不利,台灣後疫情時代的經濟政策規劃思維上,並非僅有如何降低經濟所受到的衝擊,而是必須調整為如何構築經濟受到衝擊之後能夠呈現快速復甦能力,如此始能讓先天條件較為薄弱的台灣經濟在因應任何危機來臨時,更加具有安全性或挑戰性。
建立社會安全體系
至於在提高經濟成長韌性上,個人認為必須先從建立社會安全體系切入,這些包括:國土規劃政策需要從超大型都市快速發展,調整為與中小型都市之協調共生,一旦在遭遇任何衝擊時,充分發揮相互支援功能。
全民健保制度需要從扮演全民醫療「充分給付」,調整為肩負公共衛生「安全保障」,藉以因應各類公共衛生危機,甚至解決財務黑洞;民生物資安全供應需要從高度依賴進口供給,調整為建立安全自給自保體系。
數位轉型兼顧傳統
另一方面,最為重要的是,藉此機會利用新興科技促進產業脫胎換骨,例如:加強AI、5G應用,讓數位轉型成為厚植經濟成長韌性的基礎;不過,在加強新興科技應用過程中,必須降低對傳統產業造成的不利衝擊,特別是需要減少勞工的僱用、失業及轉業等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