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高溫濕熱危機 恐致中暑、熱衰竭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0/05/19 11:40 點閱 2462 次

美國航空及太空總署上周發布觀測數據,全球今年4月地表均溫又創歷史新高,是141年以來最熱的4月。不僅如此,自從2019年6月以來,地表每個月均溫的高溫排名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充分顯示氣候暖化的勢頭毫無減緩的徵象。

台灣高溫愈發頻繁

臺灣的4月天則是另一番情,受到大陸冷氣團及東北風的影響,氣溫偏低,是1997年以來月均溫最低的4月。然而一邁入5月,氣溫立即翻轉飆高,本月臺灣本島排名前10名的高溫都在37.8℃以上,讓人揮汗如雨。5月10日下午,南投還出現今年第一個40℃的高溫;這也是連續三年(2018~2020)在臺灣本島出現40℃以上高溫的新紀錄,襖熱的日子真是越來越頻繁了。

由於溫暖的空氣能夠容納更多水分,所以現在大氣裡的水汽更多,濕度也更高。在高溫的環境裡,濕熱比乾熱更危險,因為會影響人體自然排汗的體溫調節功能。通常人們藉由從事一些產生熱量較少的活動以達到降溫的效果;但是如果氣溫非常潮濕悶熱,即使是睡眠中的人也可能無法及時散熱而中暑。2003年歐洲的一場熱浪造成7萬多人死亡,絕大部分都是由於無法排汗的熱衰竭而喪失生命。

高溫高濕天氣危機

近日一項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全球暖化導致的高溫與高濕環境不斷擴大,將會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這個研究與以往不同的特點是,分析了7877個氣象站從1979年以來的每小時觀測資料,範圍涵蓋全球的區域,不論是空間還是時間的解析度都遠勝過去的類似工作。

該研究的結果清楚的顯示,在亞洲、非洲、澳洲、南美和北美的部分地區,高溫又高濕的極端天氣事件多半集中在內海、港灣和海峽沿岸的區域,造成致命的高濕高溫事件在40年間數量整整增加了一倍,而且頻率和強度都在持續升高。

這個令人不安的發現令科學家大感意外,因為先前的研究預測,這種高溫又高濕的極端天氣事件應該在本世紀中葉才會來臨,並且主要發生在熱帶和亞熱帶濕度原本就高的地區。然而最新的結果卻發出警訊,不但目前已經提前30年出現致命的高溫高濕危機,影響的範圍也大幅超越過去的預測。

酷熱人體難耐

美國海洋及大氣總署曾制定了一個酷熱指數表,綜合了空氣溫度和相對濕度作為表達我們身體真正感受到的溫度指標,被廣泛採用作為防範高溫的參考。例如目前已是初夏,臺灣中午的高溫往往高達35℃,若是相對濕度為70%,則體感溫度會接近50℃,這是非常危險的酷熱指數區間,長時間曝露在這種環境之下,極有可能引起熱暈眩、熱痙攣和熱衰竭,甚至於導致重度中暑;即使是身體強壯、適應能力較好的人也無法進行戶外活動,因此我們需要積極防範因應。

這個新的研究表明地球將面對的酷熱可能是人類從未體驗過的,除了在一天中最熱的時段要避免戶外活動外,我們還必須仰賴空調來減輕酷熱環境的衝擊。從這個角度看,夏季空調的用電及穩定將會成為每一個國家的重擔。我們的夏季已臨,用電考驗已經開始,相關單位一定要全力做好因應的佈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