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可洛夫(Grigory Sokolov)毫無疑問是當代最偉大的鋼琴家,他的技巧與音樂性俱達顛峰,演奏的深度更傲視樂壇同儕。但這麼多年來,我對他始終懷抱著複雜的認知與感受,我稱之為「第二人」情結。
風格相似的兩人
所謂「第二人」,當然是因為「第一人」:我認為人類有留聲紀錄以來,最偉大的鋼琴家是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因為索可洛夫的演奏氣勢,某種音樂性的感染力,開音樂會的作風,甚至孤獨的身影,都在在讓人想起了李希特。
把兩位大鋼琴家相提並論,我不是第一個。今年三月甫去世的波蘭大作曲家潘德瑞斯基(Krzysztof Penderecki)就說過:「在我聽見Grigory Sokolov的瞬間,我突然回憶起正處於顛峰時期的Sviatoslav Richter所舉辦的音樂會。」
「第二人」情結
可惜,索可洛夫不是李希特,很像,但終究不一樣。而且就是因為很像,總會習慣性比較,然而李希特無論在演奏曲目的廣度,詮釋的深度,音色的豐富,乃至最重要的,感動人心的力量,都超過了索可洛夫。
也因此多年來,我對索可洛夫總是有「第二人」的情結,持平來說,也是一種偏見甚至錯覺。這樣對索可洛夫當然不公平,別的不說,李希特的師兄吉利爾斯,也是毫不遜色的偉大鋼琴家,只能說就作風與類型,索可洛夫跟李希特是同一款,人類藝術史上的稀有款,只是李希特更稀有。
索可洛夫少年得志
索可洛夫不像李希特的大器晚成,他在很年輕時就展現絕佳天賦,以「神童」姿態踏入樂壇。1966年,索可洛夫還就讀列寧格勒音樂學院附屬的兒童資優班九年級,就隻身前往人生地不熟的莫斯科參加第三屆柴可夫斯基大賽,以16歲稚齡,擊敗眾強敵勇奪金牌,評審團主席就是剛剛提到的吉利爾斯,也是索可洛夫的貴人。
後來的索可洛夫沒有辜負吉利爾斯的慧眼與期望,他一步一步,走上了鋼琴大師之路。第一次聆聽索克洛夫,是他早年演奏蕭邦二十四首前奏曲的唱片,那時真有觸電般的驚艷感。尤其當你聆聽過上百個蕭邦前奏曲的版本,索克洛夫用一氣呵成,落英繽紛,卻又能融於一爐的方式,演奏出你前所未聞的音符,絕對是了不起的成就。
李希特的陰影
索可洛夫的琴藝,用「驚才絕艷」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但我承認,後來很長一段時間,我被「李希特的陰影」綁住了,一直認為,索可洛夫很好,但是不及李希特,導致多年來,我無法以公平的心態聆聽索可洛夫。總覺得例如,這曲子,應該多像李希特一點,或者李希特會怎麼演奏,到最後,我幾乎都沒有辦法好好聽索可洛夫演奏了。
最近,我突然醒悟,我不是被李希特的陰影綁住,我是被我自己綁住了。金剛經說的「我見人見」,這是我自己的執迷,跟李希特根本無關。想通了這一點,我豁然開朗,再聽索可洛夫的鋼琴演出,感受完全不一樣了。
剛好索可洛夫最近也出了新唱片,來自2019年夏天在歐洲舉行的三場獨奏會。聆聽他精湛無比的貝多芬、布拉姆斯與莫札特,還有好幾首神來之筆般的安可曲。他即使是「第二人」,也是無與倫比的,值得讚頌的「第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