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死率取決於照顧 發燒判別有盲點

祝潤霖 2020/02/17 18:58 點閱 6001 次
榮總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報告,COVID-19以死亡率來看,大多數專家能接受的數字是4%,最多5%。(photo by 祝潤霖/台灣醒報)
榮總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報告,COVID-19以死亡率來看,大多數專家能接受的數字是4%,最多5%。(photo by 祝潤霖/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祝潤霖台北報導】榮總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在研討會報告中提醒,早期論文能顯示4%有流鼻水症狀,民眾如有流鼻水,不宜自行判定為感冒。特別在最新研究中,發燒超過38度者只有59.2%,可見不能只以體溫為判斷標準。

發燒不是主要依據

陽光耀說,鍾南山統計的1,099例中,71.8%有武漢接觸史,院內傳染只有2%,潛伏期中位數是3天,5%住ICU,3.4%發生ARDS(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只有0.5使用葉克膜。剛入院的時候發燒比例很低,只有43%,所以疾管署目前不再以發燒為最主要通報症狀,住院後發燒者才累積到87.9%,其中發燒超過38度的其實只有59.2%。

「許多死亡案例的淋巴細胞在早期就掉下來了。」陽光耀指出,咳嗽有68%比發燒還多,呼吸困難佔19%,許多數字都比最早發表的統計還低,症狀的表現會愈來愈不明顯,而ARDS從最初的29%降到20%,最後只有3.4%,死亡率從15%降到4.3%再降到1.4%,但因許多病人還沒有出院,這個數字還要再觀察。

有無症狀感染

「以台灣第18例來看,沒有症狀的感染者確實是存在的。」陽光耀談台灣唯一一篇研究論文,以國內女台商為例,連續間隔(serial interval,指傳播鏈中連續病例之間的時間)為2.6天,比已知的5天潛伏期要短,如果在她還沒有症狀發作時就傳染給先生,這可稱為症狀前傳播,這很可怕,表示很多病人可能還沒發病,就會到處傳染了。
cari
綜論COVID-19的臨床表徵與病程,12月1日前COVID-19就已經在武漢地區發展,有隱瞞疫情的可能。(photo by 祝潤霖/台灣醒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