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打獵之28》遙遠的海岸都成了潮州海域

魏國彥 2025/04/13 15:00 點閱 1702 次
 潮州人造就了東南亞城市的繁榮,(泰國)都潮州店,左圖為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的麥柯麗(Macauley)所撰寫《遙遠的海岸》。(網路截圖)
潮州人造就了東南亞城市的繁榮,(泰國)都潮州店,左圖為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的麥柯麗(Macauley)所撰寫《遙遠的海岸》。(網路截圖)

受到耶魯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大師史景遷的啟發,以及近年興起的加州學派所影響,美加青壯學者寫的中國歷史書往往令人驚艷。

手邊的這一本《遙遠的海岸》就是這樣一本著作,由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的麥柯麗(Macauley)所撰寫,英文原書出版於2021,繁體中文版2023年由時報出版印行,從全球史的角度詮釋潮州人移民與成功的歷史,讀來驚心動魄,史料與觀點顛覆了或驚醒了我們原來歷史教育中所未碰觸的角度。

潮州人的奮鬥史

潮州人自明末以來的遷徙地也包括台灣,也因此,對於台灣這個移民社會著墨雖少,卻能靠者 潮州人在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的奮鬥史的對照,而對於台灣目前呈現緊張狀態的一些問體有另一個角度的反省,例如:陸配亞亞等人被遣返、台灣的新住民與子女的社會處境與認同,以及在川普2.0壓逼下台灣的南進與西進間的選擇。

本書的副標題為:中國海疆前線上的殖民擴張,以「大匯流」為引言,顯然是對於彭慕蘭(Pomer
anz)經典之作「大分流」(2019)的一個致敬與回應。麥柯麗開宗明義提出她寫此書主要是強調潮州人所構成的「跨地域家族」(translocal families),在他們居住與散佈的廣大「潮州海域」(Maritime Chaozhou)的持續演化與共同經驗。

人口大匯流

本書的開篇放了一張十九世紀的「潮州海域」圖,其版圖北起上海,經泉州、潮汕、香港,往南經越南、涵蓋暹羅、柬埔寨、馬來西亞一直到新加坡及東婆羅洲的海岸與內陸,人群、資本、概念、商品以及疾病透過「跨地域家族」的商會、同鄉會、幫會而流通,形成「大匯流」。

西方的殖民者(英國、荷蘭、法國),很清楚他們在東南亞的殖民,沒有當地的華裔移民的合作根本就無以為繼。本書以「領域主義」而非「殖民主義」來總結這個華人移民社群跨國界的控制力。最後一章「領域主義與國家」開頭引用了一句話來說明這個現象:「歐洲人有句話:新加坡這兒的歐洲人養所有的牛,中國人擠所有的奶。」(The Europeans raise all the cattle, but the Chinese get all the milk)。

「擠所有的奶」

這「擠所有的奶」有雙關的意思,表面上擠奶的勞工是華裔(其實主要是工頭與商會領袖),實質上,各種產品的實際利益被潮州人為主的華人取走。麥柯麗說:「中國人並未陷入『生態死巷』,就像歐洲殖民國家,他們也取得了海外的土地、資源、與機會。」

潮州人之所以會一波接著一波離鄉背井,遠走他鄉,主要受到故鄉「山多田少」的「生態死巷壓力」,也受到明朝剿滅「倭寇」、清朝康熙年間的「遷界」,及後續的「海禁」與總兵方耀的「清鄉」血腥屠殺有關。

苛政猛於虎,移民到遙遠的彼岸主要靠著同鄉會的運送、接濟、保護、介紹工作,漸漸地從貧無立錐之地,建立基礎,構成群落,透過與祖國原鄉的貿易而擴展,連通數千公里的海岸港埠,流通南方的蔗糖、稻米、胡椒,運送北方中國的豆粕、茶葉、瓷器、棉布,轉口由南美運送到馬尼拉的白銀給山西錢莊而得到融資等等,構成了一個海上的強大貿易網。

廣州到越南12天

我搜尋文獻,發現多事的考古學者甚至結合航海學者模擬推算,十七世紀的潮州人靠著十一月的冬季季風「順風相送」,從廣州到越南湄公島只需十二天。

麥柯麗特別強調了幫會的力量,以「刀劍會鄉」、「毒品愛國主義」等章節中以實例說明的他們在鴉片走私中的關鍵角色。十九世紀英國發動兩次鴉片戰爭,開通了中國的五個通商口岸,將鴉片貿易合法化,原來以運送其他貨物掩護的鴉片走私的海上貿易網光明正大做大了鴉片生意,賺了最多的錢,「擠去所有的奶」,英國人氣得牙癢也無可奈何,只能反而壓迫清廷。

《遙遠的海岸》最後定義了「領域主義」(Territorialism):社群在一個廣大地域逐步展開,取得了生產、文化、商貿…控制權,展顯其綿密的社會力(social power)」。來自中國東南海隅的潮州、漳州、泉州的移民在十七到二十一世紀期間雖然缺乏正式的國家領土控制,反而使中國人獲得了廣大的、跨國界的、海洋世界的拓展,比起個別的西方式殖民主義者有更大的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