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林祐任台北報導】據估計,未來亞洲務農人口大減以及中產階級遽增,糧食恐跟不上人口成長!對此,專家建議東南亞的農夫必須善加利用最新的農業科技,例如採收作物的農業機器人,以增加產量與減少環境衝擊。近年來,農業科技的新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成立,為小農帶來希望。
糧食恐跟不上人口
《半島電視台》報導,根據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荷蘭合作銀行和淡馬錫控股11月公布的報告,亞洲是全球都市化速度最快的區域,而且據估計2030年亞洲將擁有65%中產階級的人口,在務農人口大減以及中產階級遽增的情況下,糧食很可能跟不上人口成長的腳步。此外,氣候變遷也將造成農業收成愈來愈慘淡。
報告中建議,最新的農業科技必須及時派上用場,以增加產量、減少環境衝擊並增進糧食的營養價值。然而小農合作平台Grow Asia指出,在60項可用於農業的數位科技之中,總計7千1百萬的東南亞農夫僅利用2.5%。
農業科技要價不菲
「目前的農業科技實在是太貴了。」馬來西亞小農「欽」坦言,他最希望運用的是AI的噴灑農藥機,以更有效率的使用農藥,此外,他也希望獲得採收作物的農業機器人,以及精準預測最適種植、灌溉與施肥時間的天氣預報,但這些科技都要價不菲,唯有西方大型企業才負擔的起。
幸運的是,近年來愈來愈多農業科技的新創公司成立,例如緬甸的應用程式「Tun Yat」為農夫提供器具的租借,汶萊的「AgromeIQ」則是傳遞經營管理的知識給農夫。Grow Asia的主任弗蒂爾認為,「農業產業鏈的下游是數位化的藍海」,包括農作物的產銷,此外「差異化的融資」也是許多小農迫切需要的。
然而,或許不是每種作物都需要最新的農業科技。新加坡有機農場「寶萊塢蔬菜」的曼達富指出,農業科技運用在高附加價值的農作物才符合成本效益,例如綠葉蔬菜、羅勒,對於種植低價作物包含芥藍、小白菜的農夫來說,他們尋求的是低成本提升產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