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機勞權受損?Uber商業模式衰退

王安棣 2019/11/17 18:16 點閱 6206 次
以Uber為代表的「零工經濟」,近年逐漸普及。(photo by Stock Catalogvis Flickr, used under CC license)
以Uber為代表的「零工經濟」,近年逐漸普及。(photo by Stock Catalogvis Flickr, used under CC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王安棣綜合報導】「零工經濟(gig economy)」的商業模式日漸興起,但其正當性也掀起正反論戰!交通網路公司Uber日前正在等候倫敦政府的決定,將在24日得知該地營運證照得以續簽與否,目前在法院主要的爭議為,數量漸增的Uber司機是否應歸類為法定僱員,而非承包商下的客戶?

##司機付出成本受低估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以Uber為代表的「零工經濟」正蓬勃發展,工會大會估計,英國約10分之1的工作者皆在做這種「零工」。然而,隨著這種商業模式普及,工作者的權益也被搬上檯面討論。

一位倫敦Uber司機哈帝表示,「以往我一天工作6至8小時、一週6天便足以支撐我的家庭,然而現在我一天必須工作10到12小時,」他發現,Uber 司機數量近5年來大幅增加,但是乘客數並未如此成長,司機只能聽命於應用程式決定各個客人由誰負責乘載,「我家庭的收入都仰賴在這演算法上。」

據牛津大學與Uber的統計報告,倫敦的Uber司機平均收入為1小時11英鎊,高於倫敦的基本薪資。但加州大學克萊分校勞工中心日前研究指出,Uber司機或其他「零工」工作者面臨多種隱藏成本,包括等待乘客的時間、司機前往載客熱區的時間、車輛保養維修、缺少病假及休息時間的補助等,因此司機的實際付出的成本常被低估。

工作型態一體兩面

牛津大學的報告也指出,相較於從事其他工作,Uber司機有較高的生活滿意度,但同時也有較高的焦慮程度。「這就是Uber的悖論,」新經濟基金會研究員麥肯對此表示,司機只要打開應用程式便可開始工作,但若司機有一個家庭要養,便會顯得很沒有工作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