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一年半的美、中經貿對抗,終於有了轉機。根據媒體即時報導,美國將取消今年九月份開徵的關稅項目,主要是民生紡織與電器商品,稅率15%。
這個發展,不僅是對中方底線堅持的善意回應;同時,雙方果真同意逐步取消關稅,更意味著美方重回到多邊貿易體系的抉擇。此前於今年五月間,雙方舉行第十一輪談判,之所以破裂即源自美方堅持全面啟動各類議題;同時,中方必須接受執行成效的檢查。
美國態度先軟化
於本月初的東亞高峰會議上,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即表明美國政府應該不會在本月中對來自歐盟的車輛與零組件,開徵25%的進口關稅。這項懸而未決的議題,幸好有美、日兩國於九月底達成的貿易投資協定,讓整起的赤字問題和關鍵解方,有了可行路徑的轉變。
羅斯於接受彭博電視專訪時,提到他與汽車製造商討論過後,將就廠商的資本投資計畫,評估可以取得的成果改善。因此,美方將不再按照1962年的《貿易擴張法》,當中第232條的國安調查來加徵關稅。此外,羅斯也表示華為公司對美國半導體的採購,目前已有二百六十餘家業者提出申請;而商務部很快就會公告核可放行的產品。
貿易戰弊大於利
川普總統的策士群,長年浸淫在雙邊談判的勝利。美國在80年代,先後對日本的半導體和汽車貿易,進行設限;繼之而有廣場協議和日幣、台幣的強力升值。美國在半導體與汽車進口的限縮,不僅換取高端服務的輸出;更在美國境內,吸引外來投資和產業轉型。而東亞國家的鬆綁和東京地價狂飆,至今仍讓美國享有政經大優勢。
迄今為止的美、中貿易戰,曾經上綱到科技保密與人員交流的領域,包括:美國極力阻撓中國2025計劃;從留學生到研究人員的簽證也遭到延遲刁難。如今,種種跡象顯示,雙方達成最終貿易協定的意願,非常積極;同時,繼續以敏感科技的出口禁止,來阻絕中、美經濟依存的深化。
但這一次的中、美貿易對壘,或將有全然不一樣的終局;經過這半年的評估,顯然是弊大於利。
貿易戰雨過天晴
誠然,中、美所擁有的貿易優勢很不同。美國有高效率的農牧生產,與在科技前緣的開發和供應;而中國大陸則擁有高速成長之下,尚未被滿足的消費慾求,以及製造競爭與量產優勢。中、美經貿對抗,蔓延禍及於全球經濟,如今則是雨過天晴;畢竟,貿易戰如果不能盡快了結,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將大幅增加。
川普總統在白宮接見中方代表團,當即強調中、美關係的轉變,就是要確保世界和平;川普更回應記者提問,強調留學生、大陸企業投資,都將有國民待遇般的身分保障。
台灣應如何對應
有了中、美的談判進程和日、美談判的有利基礎,後續歐盟與美國的經貿抗衡,沒有立即的急迫性了。
面對美、中、歐盟關係的大轉身,身處全球產業鏈的台灣更是動見觀瞻。建議執政部門做好抉擇,回歸專業、回歸常識;關鍵則在於能有全盤的戰略研判。這樣才能讓職司部會與企業分頭並進,做好產業佈建與投資風險的控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