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進入新競爭型態,政府準備好了嗎?

李武忠 2019/10/23 13:23 點閱 2783 次
農民辛苦耕作卻經常發生產銷失衡價格崩跌,付出與報酬不比例,處處仰賴政府補助,也引來外界「賺錢進口袋,賠錢要補助」的批評聲浪。
農民辛苦耕作卻經常發生產銷失衡價格崩跌,付出與報酬不比例,處處仰賴政府補助,也引來外界「賺錢進口袋,賠錢要補助」的批評聲浪。

農業進入新競爭型態,政府準備好了嗎?
@李武忠 (農漁經學者)

近來國內高麗菜的價格又出現下滑現象,是否引發後續效應,全國都在關注。儘管天候因素已經成為標準答案之一,但是人為因素(包括政策偏誤、源頭管控失靈、公權力未落實、農民投機等等),卻被有意無意的忽視,才會讓國內農產品產銷失衡一再發生。

付出、報酬不成比例

農民辛苦耕作卻經常發生產銷失衡價格崩跌,付出與報酬不成比例,處處仰賴政府補助,也引來外界「賺錢進口袋,賠錢要補助」的批評聲浪,造成務農沒有光榮感,願意投入農業生產行列的青年人數相對偏低,造成現今農村人才斷層,基層勞動力嚴重短缺,畢竟農民需要的不是短期補貼,而是長期穩定的市場(貿易)。

目前正值選舉期間,為了選票可以預期最終還是要靠政府出面給予補貼,來暫息農怨。只是這樣的做法,只能治標無法治本,如何「即時」、「公開」、「迅速」,將「準確」的產銷資訊傳遞給農民,做為選擇要種植何種作物的重要參考並讓農民承擔風險才是關鍵。

由於台灣多屬小規模生產,且傳統農業仍需看天吃飯,加以國內農產消費市場有限,農民應變能力明顯不足,尤其隨著極端氣候的頻發,未來農產品產銷將更加困難。

降低產銷失衡風險

對此,政府除了採總量管制外,應該如推廣有機及食農教育般,積極培養農民建立「生產風險」的概念,引導農民用更審慎更科學化的態度方法來進行生產決策,降低產銷失衡風險,並提高農民參與農業保險的意願,台灣平均每年農業災損金額123億元,政府給予的現金救助僅31億元,參與農業保險確有其必要性,不過迄今農民參與保險的意願不高。

隨著全球自由貿易腳步的開放,處處仰賴政府保護的農業時代已經過去了,農業已經進入新型態的競爭模式包括:「價格競爭型」、「特有競爭型」、「量身訂作競爭型」、「健康競爭型」等,農業也由自耕農型態轉為農企業經營。

為此農民務農的心態以及政府的農業施政也都應該與時俱進,不能老是炒短線,老想靠補貼來安撫麻醉農民,反錯失了台灣農業轉型升級的契機;更何況有研究指出,大部分的農業補貼對氣候和環境都造成負面的影響,台灣亦然!

倡「進攻型農業」

日本安倍政府鑑於農業開放已經是一個趨勢,為了讓日本農業能永續發展,一方面透過立法積極來推動農業保險,分強制保險及自願保險,並給予不同的保費補助比率,讓務農更有保障;一方面提出以出口為導向的「進攻型農業」對策(如鼓勵高級和牛生產及外銷),讓加入區域經貿組織給農業不會只帶來負面的衝擊,也能有正面的效應。

值此台灣在加入台美、台日自由貿易協定以及CPTTP,都出現「農業退讓」難題之際,日本安倍政府的做法,相當值得台灣參採。

總之,想爭取農民選票,光靠灑錢補貼來討好農民的效益已經大幅降低,多數農民也不會買單。面對農業新競爭型態,所有總統候選人應該端出具體應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