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自然解決方案 減碳沒負擔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19/09/24 16:12 點閱 27685 次

今年的聯合國的氣候行動峰會已在九月23日於美國紐約召開,該峰會聚焦在9大優先行動方案:(1) 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2) 社會和政治驅動、(3) 青年和動員、(4) 能源轉型、(5) 工業轉型、(6) 基礎設施、城市和地方行動、(7) 主要排放者戰略、(8) 韌性與適應、(9) 氣候融資與碳價。

2°C目標恐失敗

按照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去(2018)年十月提出的《全球暖化1.5°C特別報告》,若世界各國不盡快採取積極的行動, 2030年世界均溫就會突破以工業革命時期為準的1.5°C門檻,更不要奢望能在本世紀末,地表的均溫不超過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擬定的2°C以內的目標了。

當這些主要的努力目標都已完整揭櫫出來,接下來就是看我們能否落實執行了。

提升地球免疫力

在這次氣候行動峰會所揭櫫的9項優先行動方案中,第一項的「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是每一個國家都可以進行,也必須認真推動的目標。就好比我們生病了,需要醫生使用藥物、手術治療,但是強化自己的體質,提升免疫的能力,卻須即刻從好好保養自己的身體做起。

人類與自然萬物是生命共同體,我們必須尊重自然生態價值、順應自然變化、並保護我們賴以為生的自然環境。特別是當今地球所面臨的暖化危機,根源就是人類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濃度超高又超標,使得地表的熱能平衡逐漸受到破壞,在大氣、海洋、地殼、冰雪圈帶來強烈又極端的變化反應。

負排放技術

在IPCC的《全球暖化1.5°C特別報告》中,提出了四種減排路徑,每一種都包含溫室氣體的「負排放技術」,也就是要把現存的二氧化碳大量移出我們的大氣。

因為當前所有的直接減排措施,包括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努力,無論擺上多大的力度,都難以有效將全球溫度的上升控制在2°C以內,「負排放技術」是我們無法迴避的選擇。

自然方法省錢無副作用

要達到二氧化碳的負排放有許多方式,例如:植林與舊林重建、生物碳儲存(將植物以碳的形式儲存於土壤中)、利用海洋及濕地生態系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以化學方法提高海洋吸碳的效率、從空氣直接吸取二氧化碳、增加海洋生產力以促進光合作用、利用土壤岩石的風化吸附二氧化碳等。

這些方法有自然環境的利用,也有人為工程的手段,但是仍以自然的方式最省錢與沒有副作用。

種樹減碳已有先例

最近的一份研究指出:十五世紀末美洲大規模的人口下降導致大面積的農耕地荒蕪,使得美洲的土地被森林植被重新覆蓋,從而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下降了7~10ppm,以致地球平均氣溫下降了0.15℃,帶來歷史上的「小冰期」。

這個例子清楚的告訴我們,森林在吸收溫室氣體、調節氣候等層面所扮演著不能忽視的重要功能,也顯示出透過改變土地利用方式來種樹植林,以減少大氣層的溫室氣體濃度,確是可行且值得我們加緊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