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時晴)經濟成長才是民主基石(蔡又晴)

蔡又晴 / 資深媒體人 2019/09/09 15:06 點閱 28415 次

美國總統川普奉行「大棒外交」以力服人,對盟國態度也是「以利」為基。這其實衝擊了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五大國共建的聯合國或盟國體系。雖然冷戰在美蘇之間對峙長達五十年,但是美國跟蘇聯也各自建立了北約跟華沙公約組織,讓兩國可以協調統籌各自屬國。

冷戰結束之後,原本外界以為美國為首的聯合國體系,還有歐洲聯盟兩大系統,可以協調各大國之間的問題,在合作方面更加深化,避免衝突,但事與願違,世界的確沒有發生大型戰爭,聯盟內部卻是不斷裂解,對各國的束縛力漸行漸小。

難民使集權思想蔓延

歐洲聯盟的前提是會員國放棄部份主權,共享包括國防、貨幣、司法跟財政等決策權,但就如同每個國家都會因為發展策略導致城鄉差距,城鄉差距一旦嚴重到讓貧民感到無力翻身,那就是社會革命的開始,在歐洲聯盟當中,其實也有明顯的貧富懸殊問題。

近年來,又因為敘利亞等國家的難民大量湧進歐盟,其中濱海的義大利更是被迫接受跟救援大量難民,導致原本就疲弱的經濟越加窘迫,也使義大利右翼政黨勢力不斷膨脹。

主流族群成弱勢

德國總理梅克爾曾經大力接收難民,2014年喊出「Wirschaffen das」(我們做得到)。光是2014年到2017年,就接受了80萬難民的申請,這個比例有多高?德國人口有八千萬,等於一百人當中就有一個是難民。除了食衣住行、就業之外,還得面臨棘手的犯罪問題,還得避免因此導致種族歧視,讓德國政府跟民間疲於奔命,也讓當中的右翼力量悄悄滋長。

德國極右派「另類選擇黨(AfD)」已經成為德東兩邦的第二大黨,另類黨不只反對難民,也反對歐盟金援弱勢國家,像是希臘。由於東西德統一之後,東德的經濟仍然多數趕不上西部,許多東部民眾自稱「次等公民」,這在英國跟美國都能看出同樣的問題,當原先主流族群淪為弱勢窮人時,反對移民跟極權思想就會蔓延。

經濟是民主基石

美國目前對經濟採取保護政策,雖著貿易戰的升溫,還可能擴及到其他國家,包括德國、加拿大跟墨西哥,都先後遭到美國威脅制裁。美國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川普擁有絕對穩定的國內支持度,他的支持度穩定維持在四成到五成之間,這表示川普的政策受到四成以上民眾的歡迎。講得更明白些,美國人的經濟並不好,所以不希望美國再讓利給其他國家。

美國經濟不好,難道其他國家有辦法獨善其身?當美國因為經濟與財富不均走上右翼路線,各國極力壓抑的民粹又能夠支撐多久?正在大選的台灣,又豈能不慎重思考,當民眾在經濟上感到窘迫,按照目前各國的經驗,就會走向更加排外的激進路線,維持經濟成長是健全民主的基石,從歐洲跟美國的經驗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