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公布報告 驚見土地、資源大耗竭(20190820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部 2019/08/27 09:14 點閱 114857 次

主持人:林意玲(臺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兼任研究員)
賈新興(天氣風險公司總監)
文字整理:廖亭雅

標題:聯合國公布報告 驚見土地、資源大耗竭
引言:未來全世界在面對土地、糧食、水資源等問題,逃荒、逃難將會越來越頻繁,安居樂業恐變成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最近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公布了一份關於氣候變遷與土地的特別報告,給各國做參考。發現土地被濫用造成資源的耗竭,請汪老師說明。

IPCC曾獲和平獎

汪中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是為了因應氣候變化,特別設立的一個政府間科學家組成的小組,於1989年成立。該委員會原先目標是每隔一段時間,約5、6年,將全世界有關氣候變遷的研究彙整成一個專集,然後告訴大家、幫助大家整理,好讓大家知道我們所面臨的衝擊挑戰有哪些。

IPCC目前為止已經公布了5次的評估報告,在2007年時,他們的工作報告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也讓他們的聲名大噪,並引起世界上廣泛的注意。

去年10月,他們公佈了一份特別報告表示,氣候變遷希望能在這世紀結束之前,都不要超過攝氏1.5度的門檻,不過他們也表明難度很高。但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做大幅度的改革。

氣候變遷使土地耗竭

今年8月8日,他們又公布了一份特別報告,談到氣候變遷跟土地的問題。報告裡有幾個非常好的重點,告訴我們人類從1750年、工業革命以後,我們對全球的土地、水資源帶來的衝擊及迫害是非常非常的嚴重。

而且不但只是嚴重,還在加速的衰竭,這是地球有歷史以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結果現在又發生了全球暖化帶來的極端氣候變遷,更讓我們的土地、水資源所帶來的衝擊,雪上加霜。

全世界的政治動盪

這是人類要去面臨的一個最重大的衝擊,它還會帶來兩個連鎖影響。一、全球的糧食供應產生困難;二、因為饑荒、糧食不夠,將導致全世界有大規模的人口遷徙,也會間接造成全世界政治動盪,以及國與國、民與民之間的衝突。

問:謝謝汪老師簡單、扼要的說明。讓我想起俗話說「有土斯有財」。這土地對人類社會的生存很重要,賴以維生的也是土地,尤其土地也供給我們很多的糧食,跟我們生活所需的一切。

這次的報告聚焦在土地跟資源方面,的確是給我們敲了一記警鐘,讓大家知道:別以為這塊土地會永遠陪著你、供應你、養活你;如果土地本身受到浩劫的話,人類能去哪裡生活?

尤其汪老師提到關於,糧食的爭奪、人民的遷徙、土地的選擇,恐怕會帶來人與人之間更多的對立,以及國與國之間的對抗,這都是讓我們不可小覷的地方。

請教賈博士,當土地資源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耗竭,以及全球暖化跟氣候變遷等同於雪上加霜等,您怎麼看?

人口壓力不斷增長

賈新興:確實,剛剛汪老師及主持人都有提到,大地本是我們賴以維生、腳踏實地的土地,它從過去一直以來提供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農作,所有我們可以想到的,都來自於大地。

但是隨著人口的逐漸增長,大地之母所承受的人口成長壓力,不斷在升高。當然,以台灣來說現在是少子化,但以全球來講,全球人口是在成長的。聯合國這份報告第一點就是在強調:土地資源生物所需,現正卻遭受人口成長壓力。

土地無法抵禦氣候變遷

第二、我們強調說,造成全球暖化原因是人為溫室氣體過多的排放。剛好,我們這個土地是能夠吸收大氣當中很多的碳,透過森林、地質、地殼等,土地可以把大氣當中的碳固定在土地上面,所以報告也提到,土地是我們面對氣候變遷很重要的解決方案之一。

但是報告也提到,土地面臨氣候變遷的壓力、人口劇烈成長,可能沒有辦法承受了。這也是呼應剛才汪老師所提的,面對極端天氣事件,其實對我們賴以維生的這塊土地,壓力是越來越重。

問:謝謝,賈博士提到另一個問題:人口的增長。因為我們只能生產這麼多糧食,這麼多的土地,如果居住的人越來越多,或是我們消耗的速度越來越快的話,汪老師,你是地球科學專家,你會不會覺得地球已經在向我們哀嚎了?

人類將被迫逃荒

汪中和:是,地球不但在哀嚎,聲音也是越來越大了。我們常常說,每個國家領導人都希望說能讓他的國民安居樂業;其中安居樂業第一個就是要吃飽;第二、有衣服可穿;第三、住的地方是安全的。但我們現在看到氣候變遷、土地的濫用、資源的浩劫,都讓安居樂業這種基礎快速的流失。

如果我們每一個人吃不飽、穿不暖、住得不安全,人類勢必會逃難。以前就有逃荒、逃避戰爭,讓人口不斷地流動。而我們的父母也都是從戰爭逃荒、逃難遷徙過來的。

安居樂業成不可能

可是未來全世界在面對土地問題、糧食問題、水資源問題等,逃荒、逃難將會越來越頻繁,規模也會越來越大,安居樂業反而變成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世界的動盪也會越來越可怕。

問:您提到饑荒,其實諷刺的是,這世界上的食物大量的被濫用,住在台灣也有這種感覺,關於食物的浪費及肉類的消耗都非常的嚴重。儘管地球有人真的是為了饑荒而逃難,逃到一個有水、土、資源的地方;但事實上擁有資源的國家跟地方,也是在大量的糟蹋跟浪費,對嗎?

先解決糧食浪費!

汪中和:對,這次IPCC公布的報告中,也有提出一些解決方案。提出解決的方案有幾點,第一、土地生產力要提高,我們現在有77億多的人口,但按照地球上面我們可以生產的糧食,其實足夠供養90億以上的人口,但是必須要平均分配,大家才能都吃得到。

可是就如主持人所說,我們非常的浪費,產生的糧食有3分之1都是被浪費掉了,很遺憾,現在全世界有超過12億的人口都是吃不飽的。

少吃牛肉

除了減少浪費,報告也指出該降低肉類的消耗,因為要養活這麼多的人、提供這麼多的肉類,對土地的負擔也是非常沉重,更讓氣候變遷變得越來越嚴重。不是叫大家都不吃肉,而是能少吃一點、節制一點。報告中還特別點名牛肉,因為牛肉所消耗的資源、帶來的衝擊實在是太大了,一定要節制。

除了上述解決方法,報告也提出土地耕種、農作物耕種方式需要大幅度的改革;增加造林,並幫助土地永續利用等方法,這都是需要用全新的思維來改變人類對於土地的利用方式,否則,我們將失去安居樂業的本錢。

問:請教兩位學者專家,剛剛提到糧食並不是不夠,重點在如何分配,以現在人類集體的智慧,難道不能夠減少這所謂的3分之1的浪費,讓12億人口能夠吃得飽嗎?

因為食物的問題在於它不能保存,也很難運送,所以怎麼樣才能讓所有人都吃得飽?這世界上有這麼多優秀的諾貝爾獎得主,不曉得是否能提供解決方式,來幫助世界。先請教賈博士?

先解決貧窮問題

賈新興:汪老師剛特別提到,對於長期的趨勢,土地的管理跟開發都很重要,這份報告裡也提到關於生產的方式要改變、飲食的方式也要改變,這都可以幫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且能夠減少對土地的壓力。

至於人口及食物的不均勻,聯合國也有看到這問題,所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也設有17目標,其中一個就是要解決貧窮問題;不僅只有聯合國看見這問題,很多國家也看見了。

如果以實際現在的狀況來看,很多貧窮問題都來自開發比較不足、低度開發的國家,它可能教育、基礎建設各方面都不夠好,所以為什麼聯合國有這樣的一個永續目標?其中之一就是要解決全世界的饑荒、貧窮問題。

從照顧弱勢族群做起

問:請問汪老師怎麼看?

汪中和:這需要政府介入,需要政府改變我們資本主義「只求利益,忽略別人生存權利」的思維。也就是說,我們只求自己賺的好、吃得飽、穿得暖,但是我們沒有去照顧那些特別弱勢、需要幫助的人。

我認為聯合國要照顧的是不同國家,但在同一個國家裡,我覺得我們政府應該要開始去規劃、特別照顧那些弱勢族群,讓他們至少在吃、穿、住等基本需求得以滿足、保障他們權利。脫貧不單是國際上的問題,也是國內面臨的問題。

另外,分配一定要有效!比方說有些人在城市裡吃大餐,造成的浪費、廚餘是非常可觀的。這些浪費其實可以透過政府的管理、分配,讓它能夠提供給弱勢的人去使用。譬如說麵包,如果在每天晚上過夜之前,能提供賣剩的給孤兒院或貧窮的人,既不會造成糧食的浪費,也可以滿足弱勢族群的需求。

問:這真的很重要。不過聯合國報告中有特別強調土地的管理跟利用,之前汪老師常大聲呼籲要重視我們的國土規劃跟管理,這樣小小的台灣,如何善加利用我們的土地,用在有效率及生產力的地方,讓自己有餘、又能夠幫助別人?

土地利用不適當

汪中和:我覺得國家法律的完備是非常重要的,今年是台灣集集地震20周年、莫拉克風災10周年,這兩個最可怕的天災都跟我們土地利用的不適當非常相關。

台灣是一個地震風險很高的地方,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自己就住在地震帶上,所以集集地震一來,可以看到十幾萬戶不是全倒就是半倒。如果我們不照顧好自己、不清楚自己正住在危險的地方,受傷害的就是我們。

莫拉克風災則是因為長期的破壞山林、大量超抽地下水讓地層下陷,於是讓莫拉克風災從山坡到平原、到海岸,都遭受了可怕的衝擊,從來沒有一個災害的災損時間會這麼長,造成的衝擊這麼大,幾乎4成的人口都受到很大的影響。

國土三法修補傷害

從這兩個例子可以得知:照顧不好我們的土地,也就無法安居樂業。因為台灣受到了這兩個教訓後,第一個馬上就有了災害防救法,讓我們知道如何防災;第二個國土三法(國土計畫法、濕地保育法、海岸管理法)也陸續推動了。

國土三法使我們有一個法律的基礎、一個架構,讓我們可以好好的把國土從過去的破壞、傷害,慢慢把它重新保育、修補,照顧回來。

問:我想台灣開始有一點點亡羊補牢的意思。不過,如果想再講的淺顯一點,請教汪老師,所謂的國土的規劃是不是指,不該蓋房子的地方不要蓋房子?可以種東西的地方就負責種東西?讓土地依照地質、地區或是土地的狀況來做各種不同規劃,否則就會釀災?

土地分門別類

汪中和:沒錯。所以在最新版的國土計畫法,就將過去的都市計畫、區域計畫、國家公園保育等,通通都整合在一塊,並按照功能分區,於是就有了國土保育的地方,這些地方都是我們國家維生的命脈。

我們有海岸資源區保護台灣,也有專門農業發展、生產糧食的地區,這些地方的用途及功能都非常明確。另外就是人可以城鄉發展、居住的地方;像是斷層帶絕對不可以住,不然地震一來、房子也沒了,所以政府也會強制一定要遷離,而且不能在斷層帶上有任何新的建設。

為了要維護國家的發展,不但要照顧台灣人的生活,還要照顧到整個生態的平衡、生物的多樣性、海岸的資源等,這都是要靠國土三法來協助國家整體的規劃。

問:請賈博士分析,如何在土地做有效的利用?

防災、減災、避災三部曲

賈新興:除了汪老師提到的國土三法能利用土地的特性來做分門別類外,我想更重要的是,國土三法是不是能夠準確落實。因為台灣不只是有斷層危機,還有土石流潛勢的區域,經過幾次地震及地質變化後,國土三法出現是很基本的,重要的是如何落實區域發展、特性的規劃利用。

另外補充一點,台灣對災害常常都是從其他國家或自身的災害當中去學習經驗,也才會有災害防救法。我認為,這都是以很多生命付出的代價才造就我們對防災的意識,從長遠的趨勢來看,防災是第一步;第二是減災、減少災害的發生;最後是避災,找尋避開高風險區的方式,這三步驟是完整的三部曲。

問:藉由IPCC的特別報告,提醒了我們如何善用土地,請汪老師對此下結論。

珍惜土地有遠見

汪中和:聯合國的報告只是再一次的告訴我們:氣候變遷跟人類長期濫用土地,是天災、人禍交織帶來的壓力,未來氣候變遷還會越來越嚴重,人類面臨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好比高溫熱浪、乾旱、豪大雨、颱風,台灣還有地震,其他國家還有火山衝擊,對我們的壓力都會越來越重。所以人類現在面臨這些問題,一定要好好照顧我們賴以維生的土地、生物的多樣性,這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若是人類只在乎自己,將來也是無法活下去。

主持人:簡單講,人類應該要有遠見、不能貪圖近利,需要考量永續經營及長久發展,為我們的子孫好好珍惜土地,不然的話,我們自己恐怕會滅亡,子孫更是活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