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颱風台灣下半年不平靜(20190722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部 2019/07/24 09:23 點閱 210825 次

標題:高溫+颱風台灣下半年不平靜
引言:民眾應該要做好防颱準備,這次丹娜絲颱風過門不入,剛好可以檢視台灣的防颱工作,好好準備8月颱風季。

主持人(以下稱「問」):今天來談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對台灣造成的災難,以台灣為例,第一、開年以來就是高溫,熱到不行;第二、才剛過一個颱風,不僅帶來了很多豪雨,也帶來很多口水。

現在正值7月份暑期高溫,不過在天氣很熱的情況下有颱風,應該也不是什麼壞事?因為颱風帶來雨量,颱風也會幫忙降溫。賈博士您認為天氣很熱、來颱風是可以被歡迎的事嗎?

颱風解渴

賈新興:這心情有點矛盾,有時會期待,但又怕受傷害,為什麼?先來看過去紀錄的颱風,對台灣的降雨是非常重要的,第一、颱風是台灣水資源很重要的來源,當台灣如果上半年很缺水,是真的很需要颱風來解渴。

問:但風雨也不能太大。

賈新興:對,可是如果想讓颱風的雨下得剛剛好,還要只下到水庫、集水區,我覺得可能有點為難它了。我期待的是,當台灣缺水的時,真的是需要靠颱風,而且它帶來的水資源非常重要,也是比重最高的,這是其一。

滯留在台灣的時間

其二,颱風來臨該害怕什麼?因為颱風它本身的威力是非常非常驚人,強度大小影響就不一樣,即使強度不強,但走得慢、滯留在台灣的時間長,影響的時間也會拉長,降雨增多,衝擊影響就很大。

如果以台灣剛經歷的「丹娜絲」來看的話,原先媒體報導的非常恐怖,說颱風會穿過台灣,後來卻發現,颱風只是以裙帶輕輕掠過台灣的東方外海,反而沒有帶來明顯的災害。

不過颱風倒是引進了一些西南風,而西南風讓高雄產生暴雨、淹水等情況,才引起台灣民眾的討論。

降雨範圍與影響

如果要將0719南部高雄大降雨,跟去年0823的豪雨事件來做比較,先簡單說明兩個事件。

去年0823形成是因為熱帶性低氣壓,影響時間較長,從8月23日到8月30日左右,影響範圍是台中以南的縣市;0719則是因颱風帶來的西南季風影響,主要降雨在高雄及屏東,範圍相對比較小,影響時間也較短。

第二、到底0719與0823誰大誰小?兩場降雨量基本都超過100毫米,而以100毫米的降雨量來說,不管下在台灣任何一個地方,哪個地方都會淹水。

大規模淹水

再來,發生淹水狀況後,要比較著重在雨下完及雨停了之後,水會不會很快的退,我想那個才是重點,而不是吵 0823、0719哪一場事件的雨下得比較大。

所以這告訴我們,在水的管理上面,真的是有一些問題出現,重點不在那個強降雨或是這個降雨,因為這兩個事件的強降雨,下在台灣哪個地方都會淹水。

問:謝謝賈博士的說明。第一、我們對於颱風希望它帶給我們雨量,但是不希望它帶給我們災害,第二、如果颱風真的帶來雨量,而且瞬間雨量大的話,不論下在哪裡,都沒有辦法承受?因為我們沒有辦法一下子消化那麼多的水,還是會希望老天爺幫忙控制一下。

颱風會降溫嗎?

請問汪老師,我剛剛提到這今年7月熱到爆,所以難免會期待有颱風來,但天氣很熱的情況下,只要有颱風來就會降溫嗎?那降溫會讓大家稍微舒服一點,當然也更能夠解渴嗎?您怎麼看?

汪中和:是,颱風對我們台灣來說是調節氣候、降低溫度、挹注水量,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其實除了剛剛提過的效果外,還有一個,就是颱風有時候會讓高溫情況在局部地方變得很嚴重。

丹娜絲颱風就是一個例子,颱風在東邊掠過去的時候,造成一個東風的風向,然後越過中央山脈,結果在新竹、苗栗地方產生了焚風效應。

焚風效應

我們常常說,台灣的高溫有三劍客,除了「高壓籠罩」,一定會熱到爆之外;另外一個「西南季風」的過山焚風,還有「颱風外圍環流」過山焚風,新竹、苗栗經歷了今年以來該地區最熱的溫度。

整個新竹、苗栗可以看到,它的溫度在當天中午都超過38度以上,大規模熱浪對於農作物來說,是很嚴重的傷害。這也表示,颱風來有時候會下大雨、淹水,但是颱風來的過程,它的外圍環流恐怕也會給我們帶來可怕的高溫熱浪。

問:不要以為颱風來就一定會降溫,反而更高溫。

7月的高溫熱浪

汪中和:對,去年也有,去年的瑪莉亞颱風從台灣北部掠過去,沒想到吹的是西風,結果越過了山脈,在花蓮天祥地方溫度超過40度,可以看得到這真的是很傷腦筋。它告訴我們說這個颱風來我們要防備的其實不只是強風,不止是豪雨淹水,高溫熱浪也是我們要去防備的。

問:我再繼續請教老師:今年這個7月看起來好像是最熱的7月,大家都有點受不了,但其實從5月開始就一直感受到很熱,開冷氣了。這7月簡直天天就像活在烤箱裡,戶外的烤箱。

汪中和:台灣的7月還沒過完,所以還不能說是有史以來最熱,不過6月的確是有史以來最熱的6月,這統計已經出來了,不單是我們台灣打破了過去紀錄,全世界的平均氣溫在6月也是第一名。

最熱的6月

6月不只是台灣也是全世界的高溫熱浪月,而且2019年就是一個高溫年。剛開始的時候是在南半球,可以看到澳洲、南非或是南美,它們今年都經歷了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個夏天,只是現在這個場景換到了我們北半球。

整個北半球也開始高溫熱浪,而歐洲的熱浪今年是非常驚人的。法國南部最高溫度是45.9度,簡直沒有辦法想像居然會有這種紀錄出現。到了中東,中東今年最高溫度雖然沒有打破紀錄,但也超過50度。

在科威特最高的溫度目前紀錄是50.8度,這也是非常驚人,而且科威特有一個禮拜的溫度都在47度以上,這也是過去沒有發生過的。

熱衰竭失去生命

這個熱浪在歐洲、中東又跑到南亞、印度、巴基斯坦,溫度都上看50度,可以看到這高溫熱浪不單是讓很多人一下子熱衰竭,失去生命,印度還因為降雨減少,加上熱浪後,它的乾旱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幾百萬人在印度東南部沒有水喝,這種情況實在太嚴重了。

所以今年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真的是承受著高溫熱浪。我們的用電今年打破了紀錄,可以看得出來以後用電量將隨著溫度升高、熱浪越來越嚴重,用電量也會越來越高,台灣電力公司將要面臨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問:不曉得賈博士是不是有什麼要補充,特別是我們這段時間這種熱法。

台灣高溫天氣

賈新興:汪老師補充非常好,就是說我們造成台灣高溫天氣的三劍客,一個是太平洋的高壓籠罩;在西南季風帶來台灣東南部的焚風;再來就是颱風外圍下沉氣流,今年其實這三種都出現。好像前一陣子,台東金崙大約40度,就是西南氣流的過山焚風所造成的。

其實從我們今年地球的體檢報告看來,上半年度1月到6月整個地球的平均溫度,大概是 1880年以來的第2名,跟2017年是並列第2,第1名是 2016年。

地球在發燒
所以我們地球溫度一直發燒,那麼發燒的狀況一點都沒有在減緩。所以剛剛汪博士特別提到,像在從今年年初從這個南半球開始,現在換到我們北半球的夏季好戲。

以台灣來講,我們台灣其實今年上半年一到六月,以全台灣十三個氣象站,我們是破紀錄的熱,也是第一名,我們1到6月的這個整個平均溫度大概是 23.4度,長期平均大概是21.9度。

最熱冬天

所以今年上半年溫度,台灣也是熱到爆,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大家可能已經忘記了。我們去年12月到今年1月、2月是經歷有史以來最熱冬天,從12月延續到今年的1月、2月、3月、4月都非常熱。

到了5月呢,因為今年的梅雨鋒面比較活躍,還有北邊冷空氣南下,所以5月有點濕濕涼涼的,溫度稍微低一點點;那麼6月呢,我們雖然還是有梅雨鋒面,不過它的活躍度已經沒有像五月那麼好,溫度高一點點,所以整體看起來上半年就造成我們的新紀錄。

都市熱島效應

7月,我們在前段颱風還沒來之前,也是非常熱。除了受到西南季風的過山焚風,北部地區也有類似出現高壓壟罩的高溫。這個高溫除了全球暖化天氣系統影響以外,我覺得另外一個我們可以提出來,就是所謂的都市熱島效應。

大台北的這個盆地的地形,本來就是不容易熱散出去,但是還有都市熱島效應也加強了,這種暖化熱浪對台灣的衝擊跟影響,不只是台灣,全球所謂的百萬人口級的都市,我想也面臨同樣的一個問題。

問:天氣這麼熱,實在是很難消受,好在台灣各地百貨公司、超商都有冷氣,還有地方可以躲,像是以前學生宿舍都沒有冷氣,現在也有了,讓年輕人也好過一點,可是別的國家就不一定了。

基礎建設薄弱

汪中和:沒錯,很多國家經濟財力比較差,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或非洲等國家,基礎建設都非常不好,導致高溫熱浪帶來的衝擊就會非常嚴重。

另外,還有高緯度的國家。好比是北歐或歐洲部分國家,在過去是不需要冷氣的,夏天的平均溫度也不過25、26度,現在卻幾乎超過30度,對他們來說,高溫衝擊是非常、非常的嚴重。

倘若高溫熱浪來襲,熱衰竭就會讓老年人、特別是心血管疾病,以及抵抗力較弱的人,可能一個晚上就不小心過去了,所以高溫熱浪對於這些國家帶來的衝擊真的很可怕。

晚上也要注意高溫

因此,聯合國的衛生組織特別表示,高溫熱浪所帶來的衝擊,不單只有白天,晚上也是一樣的危險。晚上如果沒有散熱、降溫,或者沒有做好保護,很可能就會一睡不起。

問:讓我們來前瞻一下,今年7月到10月應是颱風的季節,目前已經來了一個小颱風,還好過門不入,賈博士您是長期預報的專家,您認為今年還會面對什麼樣的颱風?

一個月4颱風?

賈新興:如果以氣候的特性,平均7月份大概會有3至4個颱風生成,重頭戲則是在8、9月份,8月份平均有5到6個,再來就是9月,9月平均也有4至5個颱風形成。

今年西北太平洋1到7月只有5個颱風,一隻手就數得出來。但一年平均大概會有25到26個颱風,以台灣氣候特性來看氣候預測,今年颱風的活躍度顯示,全年是接近氣候的正常值到略偏多,颱風應該至少會有26個。

簡單計算,剩下的5個月,目前卻只有5個颱風,等於未來5個月還會有20個颱風,平均每一個月就會有4個颱風。

留意8月颱風

當然這只是一個預估,但以基本定調來看,重頭戲確實在後面。一個禮拜來1個颱風是有可能的,不過以過往的歷史經驗來講,1至7月颱風量不多,全年個數也會變少,這是有機會的。

即便如此,在未來5個月,平均也會有18到20個颱風形成,跟剛剛的推估也差不多,所以未來需要特別留意颱風的活躍度,這是第一個。

第二,以剛過去的丹娜絲颱風來推論,至少未來10天左右,颱風大概會稍微休息一下,下一個颱風可能在7月底至8月初上下形成。其中,西北太平洋的環境可能也會有利颱風的生成,時間點要特別留意,8月的確是要非常注意的一個月份。

問:有人說地球越熱、就越有颱風,真是如此嗎?

全球暖化颱風個數增加

賈新興:全球暖化造成颱風個數增加或減少,目前沒有明顯的訊號出現,但有些研究上發現,全球暖化對比較強的颱風,可能會增加它的個數,特別是在大西洋。

大西洋研究比較明確一點,而較受台灣關注的西北太平洋,因為這附近的颱風比較複雜,對於颱風是不是會越來越強、個數會來越來越多等問題,目前還沒有定論。

倒是發現幾個有趣的現象,例如全球暖化讓整個大氣環境改變,使西北太平洋附近的颱風熱到懶得動,可是移動速度變慢會導致颱風侵襲台灣時,影響台灣的時間就拉長,降雨衝擊的威脅也更大,這是必須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問:不曉得汪老師有什麼補充,有關颱風台灣即將面對的情勢。

聖嬰現象減弱

汪中和:呼應賈老師所說的,颱風的威脅現在才正要開始。今年西北太平洋才5個颱風,還沒有一個真正的侵襲台灣,好戲真的是在後頭。有兩個因素,我們必須要特別注意,第一、聖嬰現象。今年的東太平洋聖嬰現象,正在慢慢減弱,預估在秋天時,應該會回復到平靜。

通常聖嬰現象比較強的時候,颱風對台灣的壓力會較小;反聖嬰現象則是會對台灣的壓力特別大。現在聖嬰現象已經開始減弱,換句話說,對於我們台灣颱風帶來的威脅,其實現在就要正式登場了。

第二個是賈老師剛所說的,隨著氣候暖化,颱風發生的頻率、強度與型態是有大幅度的改變,前不久的丹娜絲颱風,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低氣壓影響台灣

丹娜絲颱風是一個很大的低氣壓,因受到大氣環流,特別最近氣候暖化影響,居然分裂成兩個低氣壓,在過去很少見,今年卻很明顯。

形成的兩個低氣壓,第一個丹娜絲過去了,後面留下的尾巴低氣壓反而影響到台灣,造成 0719豪雨事件。這在過去是很稀有的事件,但相似狀況以後可能常常會發生。

也就是說,颱風不管強度是輕颱、中颱或強颱,它發生的型態與路徑台灣可能是很難去掌握、預估的;帶來的衝擊,恐怕也會遠超於過去的想像,需要特別防備,無論是強風或豪雨,台灣都要上緊發條,好好準備。

問:講到颱風,民眾也是很無奈,因為颱風強度有多大、路徑怎麼走,民眾也不知道,所謂的防颱工作要如何準備,其實算是杯水車薪,人力所能去努力的部分是很少的,只能看颱風能不能少一點或小一點。賈博士是研究颱風的專家,不曉得您怎麼看?

颱風行徑難以捉摸

賈新興:確實颱風的行徑有時候難以捉摸,但目前氣象預報的科學能力,讓我們似乎能稍微抓得住它的一點點變化。平均颱風24小時預測大概是70公里左右的誤差;48小時則接近100至150公里。

平均來看,3天72小時,可能會大於200到250公里。面對颱風,確實有時候會無能為力,但我個人認為,還是能掌握其部分的動態,只是因為現在科學預報有它的不確定性,又再加上新聞媒體常常報導聳動標題,才會產生錯誤的資訊。

這也是我們「醒報環境論壇」存在的原因,每個月讓台灣民眾能在科學上有比較正確的認知,這樣也才不會被錯誤資訊誤導。

問:您的意思是台灣基本上預報能力是很強的,只要仔細瞭解颱風警報的內容,人民該躲就躲、該固定的固定、該怎麼準備就怎麼準備?

防颱準備

賈新興:對,記得我以前小時候,每次颱風來時,大家都會去做防颱準備,像是拿膠帶貼窗戶或是堆沙包等,再買個手電筒或蠟燭,但這些現在都不太需要,反而大家都在買水、搶泡麵。

前幾天才聽朋友說,超商很多客人都會買泡麵,因為颱風要來。卻很少人去注意招牌、窗戶等事項,至於水溝清淤,我相信很多地方政府還是有在做的。

媒體報導聳動

我認為媒體的傳播方式,把颱風形容的過於聳動,應該要以正確的說明描述,而不是用很多形容詞去包裝報導,這有點像放羊的孩子,使民眾久而久之輕忽颱風的威脅性。

如果常被電視新聞疲勞轟炸,會完全看不清楚颱風的狀況跟動向,進而有錯誤的反應,再加上電視台及電子媒體,報導會重播,並不會一直更新,資訊沒有即時性也不完整,我想這是針對颱風報導時,常常會使民眾無所適從的最主要原因。

檢視防颱工作

確實,民眾應該要在颱風季做好防颱準備,雖然這次丹娜絲颱風過門不入,但剛好是可以檢視台灣的防颱工作,如:水溝的排水性、招牌、水閘門、抽水機等是否都沒有問題,讓政府做好他的部分,百姓就做百姓的部分。

主持人:謝謝賈博士講到一個重點,就是台灣有科技能力去預測颱風,但我們有沒有反應並是理智冷靜的反應?過於恐慌或不理智的做法,反而不能真正防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