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結合社區力量 接住下個應思聰

張元融 2019/07/09 15:27 點閱 16209 次
應思聰是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一名思覺失調症病患,他從發病、治療、到最後順利復歸社會的故事,也是精神病患的真實寫照。(photo by公共電視提供)
應思聰是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一名思覺失調症病患,他從發病、治療、到最後順利復歸社會的故事,也是精神病患的真實寫照。(photo by公共電視提供)

【台灣醒報記者張元融台北報導】「誰都不願意得到腦部疾病,請不要怪罪病人。」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感謝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應思聰復歸社會的故事」,撕掉負面標籤,讓大眾了解精神病患與家屬的困境。他期盼,社會能給予精神病患者就業與就學支持,讓患者從工作中重拾價值與尊嚴。

社區精神醫療

思覺失調症患者瑪麗是政大哲學畢業的高知識份子,她在留學德國期間發病,最後返台就醫。歷經斷藥、復發後,她建立起病識感,現今她每天讀三遍英文聖經,更能用英文接待參訪的美國賓客。

除了去污名化外,賴德仁期望推動社區精神醫療,發展出「以友善、復元為導向的社區精神病人照護體系。」談到目前的困境,他指出:一位個案追蹤師得負擔300位病患、醫院與社區的銜接嚴重不足、政府年僅編列五億元相關預算,等同每人精神健康預算僅22元,不及中低收入戶國家如南非、史瓦濟蘭的一半。

cari
思覺失調症患者瑪麗展出她的書法作品。(photo by張元融/台灣醒報)

規律用藥有效治療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腦部疾病!」精神病醫學會秘書長張家銘指出,思覺失調症患者因「思考」與「知覺」功能失調,常會出現幻聽、妄想、社交退縮等症狀。思覺失調症如同高血壓、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因此「穩定治療」與「規律用藥」至關重要。

張家銘強調:「穩定的體內藥效濃度能有效控制病況。」思覺失調症病發頭五年為黃金治療期,此時若接受穩定治療,能維持大腦基本運作與功能;然而,患者一旦任意停藥,復發風險將增至5倍,更可能導致腦部不可逆的損傷惡化。他舉例,患者丁丁曾因藥物副作用帶來不適感而自行把藥吐掉,一週後即出現幻聽症狀。

撕標籤助治療

張家銘表示,出院一個月後有回診拿藥的患者不到6成、台灣持續治療超過一個月的患者僅佔45%,因此,一方面鼓勵患者積極求診,一方面也期盼社會不要再污名化精神病患者,撕除「看精神科不好」的標籤,讓患者在尋求治療時不再自我退縮。他還說:「台灣每100人中就有1人是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