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人如己不容易 隨神腳步體驗愛

醒報編輯部 2018/08/24 11:39 點閱 15988 次

人類是破布偶

關於人類有兩項很重要的真理。第一,我們都是破布偶。我們除了有瑕疵,還傷痕處處、斷手斷腳、扭曲變形。自從人類墮落以後,每個人都處在這樣不堪的境地,我們部分的殘破可能來自於外在因素,好比基因作祟造成某些生理上的軟弱,還有父母在我們最需要時沒有善盡職責。

但是,事實不全然是這樣,對於落到這般田地,我們也得負起責任,好比該說真話的時候卻說謊、該讚美的時候卻抱怨、發誓會忠誠的時候卻背棄誓言。

好比一滴墨汁染黑了整缸水,這份不堪也滲透了我們整個的生命。我們的言語、行為再也無從倖免。沒錯,我們都是破舊不堪的布偶。

受神愛待

但是,第二項真理就是,儘管破舊不堪,我們卻是屬於神的。祂知道我們一切的不堪,但祂無論如何都愛我們。我們的破舊變得不再重要。

然而,我們並非受造以來就是這副模樣。起初神創造天地時,人是如此美好,所以祂看著擺在百貨櫥窗的人類,說了一句「甚好」。人是如此美好,因此創世記的作者提到,人類是按著神的形像造的;人是如此美好,以致詩篇的作者也說,神以榮耀與尊榮為人類的冠冕;人是如此美好,所以墮落並不能完全抹煞他們起初被造的美好。

你也擁有這份美好。破舊不堪不能定義你,更不是你我的命運;我們也許並不可愛,但不是「可憐沒人愛」。而一旦我們被愛,生命就將變得不再一樣。當人經驗到愛(我在這裡說的愛,不是那種對某人心動的感覺,而是堅定、挑戰,有時甚至會讓人疼痛的愛),他們就會變得可愛。

「我愛你」並非義務

現在要談論的這一點,與愛人者的心態有關。當我說「我愛你」的時候,絕不是出於責任或義務。
我記得一位講員有次在聖誕節期的分享中提到,你應該持續帶著「無論如何」(in spite of),而不是「因為所以」(because of)的態度來愛你的配偶—但是,這樣誰會希望自己是接受的那一方?

假設我跟太太求婚時這樣說:「嗯,妳本身沒什麼可愛的,沒有正常人會愛妳,但是因著我高貴的性情,我願意咬著牙,無論如何都愛妳到底。」我想,求婚過程一定不像當初那樣順利。

不,真正的愛是,光是看對方一眼,就足以讓我的眼神閃亮起來。出埃及記記載了這樣美麗的畫面,場景是神與摩西在燃燒的荊棘前會面。神告訴摩西,亞倫已經在前來的路上:「現在他出來迎接你,他一見你,心裡就歡喜。」(強調字為作者所加,後同)只要見到喜歡的人,你我的心裡都會是歡喜的。

愛是堅持被愛的一方應當被愛,它為被愛者歡欣,這也是它總是透過歌曲深刻傳達出來的原因。我們務要記得,神就是這樣愛我們,即使一些基督徒作家把神的愛,僅僅描繪成「無論如何」的那種愛。當然,我們的確有神需要以「無論如何」的愛來愛我們的地方,但是破碎、不堪並非我們的全部。

就像史密德(Lewis Smedes)所認為的,「我需要神為我死」可能是一件很糟的事,但是「神認為我值得祂為我死」,卻是一件很棒的事。我們也許破碎不堪,但是千萬不要因此就以為自己一文不值。

神愛你,不是因為祂必須愛你,而是因為祂願意這麼做。祂以你為樂。當然,這不代表祂喜悅你做的每一件事,就連你的母親也不會這樣想—如果她身心健全的話。但是,你—你這個人,在神眼中是美好的存在,祂樂意愛你。

詩人提到神看他如同「眼中的瞳人」。「眼中的瞳人」這個詞在聖經出現好幾次,可以翻譯為「眼睛裡的人」或「掌上明珠」。當你近距離直視某人的眼睛,就能從對方的眼裡看見自己的倒影,而這個詞也是從這個意思而來的。

你可以從另一個人的眼裡,看見自己的形像。若將這個詞套用在你和神的關係上,就代表你可以從天父的凝視中看見自己的倒影!你是神眼中的瞳人。

不過,就算是情侶,有時也會為對方感到失望,他們明白那種付出得不到回應的感覺。戀人不只唱情歌,比起別人,他們更常唱著憂鬱的藍調。

神也是這樣。「以色列年幼的時候,我愛他,就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先知越發招呼他們,他們越發走開⋯⋯我原教導以法蓮行走,用膀臂抱着他們,他們卻不知道是我醫治他們⋯⋯我用慈繩愛索牽引他們⋯⋯把糧食放在他們面前⋯⋯我的民偏要背道離開我。」

從某個程度來說,神擁有所有戀人所具備的特質,也就是查爾斯.威廉士(Charles Williams)所說的「雙重視野」(double vision):「⋯⋯所有人世間的崇拜愛慕,都無法阻止她的愛人〔透過理性的精確,以及難以言喻的愛〕看穿她的本性—懶惰、淫蕩、邪惡。她有雙重人格,而他有雙重視野。」

神看透我們的本質,祂完全清楚我們的缺點和邪惡;但是,祂也看得見其他的東西,祂看得見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將來我們可能變成的模樣。有時候,我們說愛情是盲目的,其實不然;惟獨愛情「看得見」,它用的是雙重視野。

因著這種視野,上帝將最初只有祂看得見的美善,從我們裡面引出來,以致終將為世人看見,而這令祂感到喜悅。

愛的十二個練習:終結冷漠,突破愛的倦怠
作者:奧伯格
出版社:校園書房
出版日期:2017/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