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李牧權綜合報導】 為什麼人會選擇以自殺方式了結自己的生命?傳統認為,憂鬱症是導致自殺的主因,但心理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只有5%自殺受害者屬憂鬱症患者,反而約43%的自殺行為與DNA遺傳有關。
據《科學人》報導,新西蘭奧塔哥大學著名心理學家貝林(Jesse Bering)在其新書中指出,在許多自殺案例中,憂鬱症常被認為是主因之一,但是大多數患有憂鬱症的人並不會自殺(大約只佔5%),而且並非所有自殺者都患有憂鬱症。貝林特別指出,43%自殺行為可透過遺傳學來解釋,剩下的57%則可歸因於環境因素。
「自殺是具遺傳傾向的,再加上環境因素對這些人生存憧憬的沖擊,導致他們較容易試圖以自殺來停止痛苦持續下去。」貝林表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自殺者是因爲其他人而選擇走上不歸路。DNA中具有「過度警覺」(hypervigilant)的序列者,特別在意別人的想法或別人對他的想法。如果他們只接收別人的負面想法,將容易出現自殺念頭。
「我們無法察覺大腦的神經化學運作,因此只能透過外在因素來探討構成內部過程的原因。」貝林承認,自殺是一種多重且複雜的行為。就連當事人也很難預防這種突發性的內部認知變異狀態,將自殺意念轉化為行動往往是一瞬間的決定,且涉及充滿多樣性的事件鏈。
多倫多大學精神病學家路易士(Ralph Lewis)亦認為,我們不應把自殺原因單向地歸咎於憂鬱症,「很多患有臨床憂鬱症的人都會認為,他們因為憂鬱症而對生命意義感到存在危機;但這是他們自己的主觀歸因,實際上他們感到沮喪可能是別的原因。」
路易士認為,這是常見的歸因謬誤,我們常會誤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如把煩躁歸因於某人的話所致,但實際上這是因為我們感到飢餓與疲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