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強勢崛起 當前國片契機何在?(20180905陳坤厚、藍祖蔚、杜篤之、黃建業、王童、舒琪、李行、小野)

醒報編輯部 2018/09/05 10:56 點閱 22080 次
當前國片契機座談會,影人齊集腦力激盪。(國家電影中心提供)
當前國片契機座談會,影人齊集腦力激盪。(國家電影中心提供)

前言:(台灣醒報社長林意玲)
國家電影中心在8月29日舉行新書「明驥—台灣新電影推手」出版記者會,現場資深影人雲集,紀念新電影推手—前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明驥先生,本報特別趁機情商影評人胡幼鳳主持,與在場電影人士舉行一場「由改變時代的平凡英雄明驥論當前國片契機」座談會,承蒙陳坤厚導演、藍祖蔚影評人、杜篤之電影錄音師、黃建業影評人、王童導演、舒琪導演、李行導演、小野編劇等人共襄盛舉,因而有這個座談紀錄。

題綱:
一丶時勢造英雄丶英雄創造時代,各位認識的明總面對的國片時代如何?
二、2008是新電影之後,國片復興的年代,請各位談談就您的觀察這十年的變化,對於國片長遠發展的影響。
三丶大陸電影市場蓬勃發展,這十年來每年呈兩位數成長,成為華語片最大市場,但近年多次發生要台灣藝人政治表態的問題,影響到台灣藝人的發展空間,形成另一種思想箝制,想想當年明總面對的也是一個思想受箝制的時代,大家懷念明總之餘,想想有什麼辦法可改善此一現象?

主持人:胡幼鳳
與談人:陳坤厚(導演)、藍祖蔚(影評人)、杜篤之(電影錄音師)、黃建業(影評人)、王童(導演)、舒琪(導演)、李行(導演)、小野(編劇)

文字整理:王慶宇、王淯意、陳恩潔

主持人胡幼鳳(以下簡稱胡):自從新電影之後國片在2008時再次復興,成為一個新時代,至今已經十年了。這十年內,我們也看到很多新一代的電影人在努力,也有導演帶著一些新導演跨越到彼岸(中國大陸)闖出一片天。

這十年來,台灣電影有起有落,最近看起來並不是那麼好,我希望在電影崗位努力的各位為我們談一談,你們所觀察到,台灣電影這十年來的一些變化,以及你們認為此次復興對台灣電影的長遠發展有什麼樣的影響?我們先請祖蔚為我們分析。

藍祖蔚:

夢想家V.S實行家

雖然在1989年的電影《悲情城市》(侯孝賢作品)可以把國片帶到最高,包括李安、蔡明亮都陸陸續續出來,但1996年後卻快速下滑,至2008年《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那一年我們還做了台北電影節)那一次我們很努力地把《海角七號》送上最佳影片,替這部電影打響了國片復興的第一槍。

那種感覺現在想起來很開心,但是並沒有維持太久。現在的低迷景況確實令人感到滿重的壓力,我唯一的感想就是,也許「夢想家」很多,但「實行家」很少。作夢的很多,真的能把夢做出來的卻很少。關於這部分,我唯一的期待就是能重新建一個攝影城,我覺得關鍵就是,誰有具體的做法去推動,使這個夢想繼續實踐?

可惜很多人還在作夢,沒有一個真正擁有鐵腕的人有能力去推動這樣的事情。

王童:我覺得,今天大家做的事情,會讓在天上的明老總很快樂。我發現,人最後的結論是不得而知的,就像我們有時與他爭吵,現在又這麼懷念他。所以我想,他比英雄更高,他是一個「帥」。
我覺得他的人生非常精彩,因為他的態度太好。我覺得,現在我們這一代的人,有個性,但沒有像他那麼能夠容納別人。我們非常「剛」,他非常「柔」,所以吵架時,他突然就讓你減半了。他有另外一個方法,就是給年輕人平台。將來台灣就是缺這種人,現在大學教育,學生好得不得了,可是機會呢?是沒有平台呀!所以政府該加把勁了,不能夠再像現在這個樣子,要做就要趕緊做。

aa

電影《海角七號》

胡:我們剛剛談到平台,從2008電影復興以來,小野現在在從事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機構教育工作,在培育下一代,您覺得他們的希望何在?又打算給他們甚麼樣的前景?

電影格局窄化

小野:其實我給不了啦,我只是觀察,2008那次的復興,所有那時候的導演都比我們那個年代晚了十年,像魏德聖也好,以及其他與他同期的導演,都差不多是40歲。整個電影黑暗期過了十年,那些年輕導演都還在現場,在那十年間就靠別的度過生活,所以那一批導演的理想性頗高,可是年紀已經到了差不多40歲。

而最近2018的台灣電影,你可以觀察到,他的格局是蠻小的,但是都是議題。去年台北電影節剛過,很多被提名的電影還有整個看過一遍的評審,他們共同的看法就是,每個導演都很關懷社會,如環保等一些社會議題,包括《大佛普拉斯》,對於官商勾結、對於土地汙染等非常關注,可是似乎少了甚麼,好像就只有一種,反而變成另外一個類型,就只關心某個特定的東西,範圍很窄。

這幾十年來,台灣的導演,透過北藝大、台藝大、南藝大、世新等,的確培養了很多文青導演,這些文青導演的造型都非常漂亮,也都很有理想性,不過或許是因為環境過於舒適,不如我們那個年代環境較差,如中影訓練班那樣,大家打赤腳,淹水就跳下去救人,那種精神已不復存在。

這一代的年輕人比較待在舒適圈內,時常是環境造成的,如中國電影崛起等各種原因,在舒適圈長大的這一代年輕導演,他們看起來蠻文青、也蠻有理想性,但卻把電影越走越窄了。

最近台灣的電影開始有一些新的類型,例如犯罪、推理等,全台灣這些電影都賣不起來,除了在新電影之前有一段黑社會寫實片,他其實賣的是暴力與色情,這一批導演在拍社會寫實,是比較關注社會,是不太一樣的。整體來講是大環境造成的。
aa

依左至右為李行導演、明驥先生的女兒明愛華女士、小野老師。(photo by 國家電影中心)

所以在當年中影公司的年代,明驥總經理的角色就是一個革命家,他不為名利,一輩子就只拿薪水,也沒有想要更大的利益,因此他之所以為大家所懷念,是因為這種革命家在各個時代都很少,而台灣的電影也不是可以為我們少數人左右的。我自己辦的學校也很有限,只是訓練一些幕後工作人員,不過是會持續地做下去而已。

人才永遠是一個時代的希望,我在做的是高中以下的影視教育,接下來還會做下去。這幾十年來,也都是北藝大、南藝大、台藝大或世新訓練出許多導演,對環境蠻有貢獻的。

所以我跟大家說,一個明驥,在那麼早的時代,1980年代造就了一群當時對電影蠻有信仰的人,那個影響力到現在還存在著,大家對電影的態度,不再只將其視為一個維生的工具或只是興趣,他背後還有一點信仰,也相信電影的重要,我想這是那個時代所帶給我們、及我們的下一代的。
aa

名編劇小野

問:剛剛小野講到,這一代的年輕人是生活太舒適,可是對他們來說,生活其實也是過得相當鬱悶,不知前景何在,雖然看到中國大陸成為華語片的最大市場,可是他們在打入這個市場上,還是有非常多的關卡。

台影界受中打壓

尤其我們最近看到,很多台灣藝人被逼著表明他們的政治立場,無形中,也壓縮了台灣藝人的生存空間,這個結其實很難解,因為現在中國大陸網軍力量其實也產生一定影響力。最近幾年在大陸有些發展的陳導演,可否談一下,這個問題有解嗎?

陳坤厚:我中午和一個製編人吃飯,她這幾年一直都在海外工作,英國、中東、美國等等。她是台灣的小孩,但之後接的都是大陸的案子。

我這個朋友今年決定要拍一部中國的電影,不管是在大陸、台灣還是香港拍都好,但就是拍一部華人電影,讓全世界的觀眾能夠看到真正的中國電影,這是她的觀點,我也贊同這樣的做法。

我覺得電影還是歸電影,我1991年進去中國大陸,到1995年在大陸建廠,我們離開了的時候,一共拍了924集的電視劇。

在這樣長期的工作期間,我們非常清楚在這裡工作要有甚麼態度,也才能全身而退。目前公司也因為10年以來一直在寫劇本、買小說,手上有2000萬人民幣的題材,我們也要繼續賣,因為故事買了就要賣,所以目前還在進行。

上個月我們也剛賣了一個case。我想,機會都是存在的,就看你如何找到市場上可以被接受的故事和案子,在華人地區上去成就他的成績,是比較重要的,畢竟很多東西都可以成為題材。
aa

陳坤厚導演

問:陳導希望電影歸電影,但這是一個政治議題,也不是電影人可以操控的,他們都是被迫表態。當然陳導演有學到很多生存之道,可能就是避談政治。但既然我們在台灣生活,好像很難不面對這個事實。一直在深思的藍祖蔚,是不是有甚麼解決之道?

藍祖蔚:應該不會有解決之道,因為你完全無法面對非理性的民族主義熱情。這種東西我相信李導演會有比我更多的感慨。我基本上沒辦法回應這個問題,因為答案非常簡單,就看你要不要理對岸吧。

缺乏如中影之角色

這個處境其實跟當初明總經理要重建台灣電影界十分類似,整個環境這麼低迷的時候,他可以用小成本小規模拍片,因此我覺得台灣仍然有很多機會。我覺得現在台灣就缺少了像以前中影這樣一個這麼大的角色。這個力量現在轉到公共電視。但公共電視基本上是鼓勵節目製作,基本上現在沒辦法想當年一樣由中影用龍頭的方式來帶動電影產業。

文化部長鄭麗君似乎有一些想法,但她是否能夠在剩下2年的任期用更大的文創計畫來支持電影產業,值得觀察。我相信今天金鐘獎公布後,公視支持的那些電視劇又非常風光地在提名中獲得領先。

國家的確能提供這些年輕者一些工作機會,而中影當年扮演的角色,與現在公視的確是蠻接近的,只是從黨的色彩擴大成一個國家機制的介入。在台灣面對中國威脅利誘的時候,國家用更大的經濟資源去投入,才可能使台灣的電影從電視產業中獲得更大的連動效應。

在絕大部份的資金有市場上的考量與危險時,國家的支持在台灣的創作本位規模上,應該要有更大的規劃。我目前對於這方面的規劃,就蠻期待有更多類似當時明驥當時的規劃。
aa

影評人藍祖蔚

問:公共電視培養了不少電影、電視的人才,但每一年的預算還是偏低、力量還是有限。明年預算會多20億,希望會有更好的表現。

陳坤厚:曾經統計過,大陸的5個電視劇的製作預算、販售數字,是台灣全部電視產業的總和,我們是要好好想這件事。

問:如果以產值來說,去年一部《戰狼2》的電影票房,就相當於台灣快2年的電影票房。所以如果從產值看,真的是無法相比。
aa

戰狼2

台灣人應放大眼界

陳坤厚:因為單一市場的單一影片,9億美金對於好萊塢來講,也是張著口要吃。目前這幾年來,好萊塢電影也加入了中國的演員,之後在至大陸上映。真正是中國的背影,是不是好萊塢資金不重要,它從美國進入,吸引了美方的資金,再進入中國,在當地以「中國片」,賺個30、50億元。我想台灣人的思想可以更廣闊、世界性。

我認識一個中國製片人,他經過7、8年製片經驗,完全是幫中國大陸的影片,在海外的製作之下,認識了很多好萊塢、中國大陸的製片人,他後來想說,為什麼不能拍一部真正的中國電影,放在世界市場上大賣錢,這也是個思考。

問:那舒琪校長有什麼客觀之見?

志氣能致勝

舒琪:對我來說,在過去10年以來,香港也面對同樣的壓力,也是同樣的慘!對年輕一代,起碼我接觸的年輕人,他們也不喜歡去大陸工作。年輕一代當然也會受大時代影響,雖然這個時代科技很發達、便利舒適,但一切都講快、一切都要代替人力。代替人力、人類手工產業,其實就是跟人的生命很背道而馳,所以我覺得也不可以只怪年輕人。

我今天得到一個很大的啟發,雖然我不認識明總,但是他是很有「志氣」的人,意志力很強。從歷史上來說,所有最大的事業、厲害的人、能創造時代的人,就是依靠其「意志力」、「志氣」。

雖然現在有一個很大的勢力籠罩在我們頭上,可是我覺得要頂得住這壓力是「志氣」的問題。我相信香港的年輕人絕對有這樣的能力。那些雨傘革命的人很快的被打壓,可是我要不停的提醒他們不要懼怕、不要屈服在利誘底下。當然在巨大勢力之下,我們會很軟弱,但有明總這樣的人存在,我們就可以被啟發。
aa

舒琪導演

問:李導演一直在兩岸奔走推動文化交流,想請問一下你的意見?

培育新銳

李行:從魏德聖的《海角7號》到現在已經10年了,我們看到這些日子以來,他帶動年輕導演的崛起,他們自己出想法、找資金、找人力、自己拍攝又自己宣傳,都是自己單打獨鬥。

回想過去60年代的「健康寫實」電影,到80年代明驥的新銳導演新電影,我們在中影這樣大的團體中間,我們想拍什麼,或者是中影想拍什麼,都是我們來拍。拍完之後,中影會推銷、上演、賣海外版權,不像現今的台灣導演這麼吃力。

現在年輕的台灣導演導演有多大的能耐,又能想、又能編、又能導、又自己發行?我想現今的問題是缺少一個大的電影公司,如果我們現在有企業家,願意成立一家大的電影公司,或者最少有一家公司,能把有想法、能力的年輕一代網羅在一起,讓這些年輕導演只需好好拍攝,不用擔心之後電影的推銷,會有更好的保障。

我想到當年中影的「健康寫實」或者是「新電影」,回想這兩階段都不是在2個公司。那時候還有國聯公司、聯邦公司。目前台灣狀況最嚴重的是沒有人去集結這些年輕有為的導演。

而現在有沒有企業家願意拿錢來資助也是一回事。這也是為何王童導演總喊著要辦個能將大公司集合起來影城。台灣電影界應有專人為年輕導演們打開市場。
aa

李行導演

主持人:大電影公司需要有魄力的大企業家的資本,就台灣目前的趨勢還無法吸引到那些企業家,希望公共電視或者是國家電影中心能夠肩負更多的責任行銷國片。

在國際影展的推動上面,國家中心就是肩負重責,至於能不能夠為我們打開海外市場,我們也只能抱以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