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高溫示警 應可研擬高溫假(20180619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部 2018/07/12 08:26 點閱 12413 次
天氣有脾氣,不會按照牌理出牌,使得梅雨鋒面難預報。(photo by 中央社)
天氣有脾氣,不會按照牌理出牌,使得梅雨鋒面難預報。(photo by 中央社)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前陣子台灣長時間氣溫炎熱,梅雨一直不來,讓農夫非常著急,結果5月底前梅雨都沒來,一直等到6月中旬才來,不過梅雨一來,卻又造成中南部水患。這次梅雨是近20年來最晚到的,甚至我們以為梅雨不來了,請賈博士以氣象角度分析。

不屬於梅雨鋒面

賈新興:確實!今年是比較異常的一年,5月份偏強的太平洋高壓阻斷了印度洋的水氣,所以5月高溫、少雨,是罕見的異常現象,好不容易在6月上旬看見一些西風將水氣帶上來,但水氣上來後,天氣卻詭譎多變,現在大家也在討論這到底是否為梅雨鋒面,我的看法是,上次那波不屬於梅雨鋒面。

因為梅雨鋒面須具備以下特性,就要北邊的冷空氣與南邊的冷空氣互相形成介面,以上次那波的系統看來,比較像是西南水氣帶,伴隨比較大的季風大低壓區,所以我們看到這上面有很多低壓,乃至於有可能有變成颱風。

至於異常原因初步研判,可能是太平洋高壓太強,阻斷南來的水氣,也讓北邊的冷空氣無法順勢往南邊移,沒有辦法讓梅雨鋒面的形成位置滯留在台灣附近,所以這是它最直接的原因。

梅雨晚來降雨少

至於何種原因會讓太平洋高壓偏強,從研究看來,有兩個比較直接的原因,就是在菲律賓附近的海水太熱,加上印度洋海溫太熱,這兩個因素透過大氣作用,會讓太平洋高壓偏強。太平洋高壓偏強就造今年雨量真的非常少,雖然上一波有下一點雨,不過水庫的水位看起來仍不樂觀。

梅雨是我們非常重要的水資源,大概佔了20至25%左右的雨量,當春雨像是今年一樣不夠時,我們就會期待梅雨季到來。梅雨是很重要的水資源,一來有豐富的降雨,但是有時也會帶來劇烈的天氣現象,所以這也要特別留意,注意梅雨鋒面的重要性。

問:謝謝賈博士的分析,汪老師有沒有補充的地方?

高溫、乾旱帶來衝擊

汪中和:今年台灣開始進入春天的時候,我們的雨量就非常的稀少,然後溫度又偏高,除了2月出現兩波低溫之外,其他時間溫度都很高,尤其是今年5月,溫度非常高,美國5月的均溫也打破他們的歷史紀錄。這些高溫帶來乾旱,讓我們的水資源運用變得非常麻煩。

尤其是2月到5月,雨量都極度偏低,不只是偏低而已,是屬於乾旱型的稀少程度,所以水庫的水其實一直都不夠,尤其是經過了一期稻作以後,水庫的水幾乎都已經放掉了。南部的曾文水庫最低時,低到只剩2%,現在有一點降雨,水位也有一點回升。

但是這讓我們看到,現在氣候暖化所帶來的高溫、乾旱,以及降雨變得越來越極端,會讓國家的永續發展、政策,以及日常生活都會發生很多傷害與衝擊。

問:氣象局最近決定將來高溫也要發警報,以前只有颱風發警報,現在高溫也要發警報,高溫真的會熱死人的,6月看起來狀況會好一些,因為有一些鋒面。

但7、8月說不定又會超過5月份的溫度,請賈博士分析高溫現象,現在是得到一些緩解,可是大家應該不能掉以輕心吧?

台北曾出現39.3度

賈新興:造成台灣高溫的原因,第一個就是太平洋高壓太強,高壓太強空氣下沉,就像鍋蓋罩在整個台灣,雲就長不出來,所以這是很重要的原因,第二個原因是有時候颱風從東邊靠近,但沒有接近我們,颱風的下沉氣流也會造成高溫天氣。

另一個原因就是西南季風過來時,常常伴隨在背鋒面的台東成功出現高溫的紀錄,以台灣過去測站測到的最高溫歷史紀錄,是在台東大武的40點幾度,它是因為焚風造成高溫,台北的最高溫歷史紀錄是在2013年的8月8日父親節的39.3度,天氣的原因造成大台北地區最容易出現高溫。

另外還有一些先天環境的因素,比如說大台北的盆地效應,也會助長高溫出現頻率,當然還有剛剛主持人與汪老師提到的暖化趨勢,讓高溫出現的頻率與強度都越來越明顯。

高溫天氣預警

今年5月份台北35度的高溫天數有14天,在這種高溫狀況下,對用電、公共衛生的衝擊很大,高溫也造成水資源不足。

這也是為何在去年底立法院有一些提議,從公共衛生的角度,希望氣象局能夠針對高溫發布預警,所以在今年6月15日開始就有所謂的高溫天氣預警,大家在高溫時要多補充水分。紫外線指數很強,也要做好防曬。

問:謝謝賈博士的分析,將來如果在手機上收到高溫示警時,民眾記得少外出、多補充水分,至於說少外出的方法,就是請快遞幫忙送食物。在外工作也要特別留意裝備,紫外線比較強,身上要多包覆衣物,避免受到高溫傷害。

再請汪老師分析,預期今年7、8月的溫度應該不會低於5月吧?

汪中和:是!以台灣來說,今年5月均溫比歷年的6月均溫高,是讓人非常吃驚的現象,7、8、9將會延續這種趨勢,並可能打破這種高溫的紀錄,所以接下來一定會越來越熱。

剛剛講到高溫,賈博士提到日照特別強,所以中央氣象局除了高溫即時訊息,在超過攝氏36度時,也會發出高溫即時警告。

注意紫外線

另外一個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紫外線,當高溫、雨量少時,紫外線強度會非常高,所幸台灣現在的觀測系統相當好,不但有即時溫度、雨量,也有紫外線的訊息,如果紫外線指數高於8以上,一定要做好防曬保護,並且多喝水,注意在高溫炎熱時,減少外出。

問:過去在地震來時會有示警,現在高溫也會示警,我想請教一個大家很關心的問題,就是高溫來臨時該不該放假,個人是對高溫假很肯定並鼓勵,因為減少辦公室開冷氣,讓員工在家工作。高溫假也可減少公車、戶外出門等,關於高溫放假,汪老師的意見如何?

高溫不易有生產力

汪中和:放高溫假是沒辦法避免的趨勢,因為高溫不會停在這個度數,它只會越來越熱,台灣從4月下旬開始,像是進入夏季一樣,一直要到10月下旬才會脫離高溫熱浪的威脅,以後這種情況會不斷地提前,然後更延後,溫度變得更高,台灣的夏天溫度在過去100年來,月平均溫已增高1.4度。

按照這樣的趨勢來看,到這個世紀底,預計增加3度左右,月均溫再加3度情況是非常嚴重的,所以那個時候就要放高溫假。這12天情況比較緩和,但特別族群行業與戶外工作者,仍需格外注意。

我覺得若干年後,高溫假是沒辦法逃避的,是必須要面對的嚴肅課題,因為在高溫環境之下,你沒有生產力,你的健康受到很大的威脅,然後用電量又那麼高,沒辦法因應那麼多的需求,我們一定要想辦法把有限的電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減少其他消耗。

問:現在的重點是趕快立法,什麼樣的高溫狀況下,哪些行業可以合法放高溫假?賈博士怎麼看?

盡速研擬高溫假

賈新興:高溫是未來趨勢,台灣實際出現高溫的時間點,大概是白天11點到下午2點,這時也是中午用餐的時間,所以確實需要考慮如何訂定合適的高溫假,或是從另外一角度思考,有沒有在未來氣溫暖化之下,調整我們工作的作息時間,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已經有做一些研究,針對工作時間作調整。

汪老師提到,高溫會讓人活動力下降,勞工生產力大幅下降,從政府角度來說,高溫需要預警,從長遠來看,面對高溫我們如何因應,如何安排作息時間,如何放高溫假,這需要學者來研究。

問:其實現在是網路時代,虛擬工作空間在雲端就有很多方法,增加我們放假便利,縱使放高溫假,也能在家裡工作。

再來談豪雨問題。首先我們要感謝氣象局,蠻早就用科技設備來預測豪雨會不來。請曾在氣象局工作的賈博士分享氣象局有多厲害?

播報氣象更精準

賈新興:大概是1970年,氣象局開始發展電腦的數值預報,經過很多美國專家學者的投入,讓氣象局在天氣預報的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提升。

現在氣象局天氣預報的能力,相信大家都還蠻有感覺的,不會像以前聽到氣象主播在播報天氣的時候總是說,「今天天氣晴時多雲偶陣雨」,把一天所有天氣可能的狀態全部都講出來,但你都不知道要怎麼做準備。

現在是科學預報,技術大有進展。第一個是,國內外的學者會研究一朵雲的形成,雲裡面到底是什麼東西、還有它的大小等等,第二個則是,伴隨著電腦科技的進展,讓氣象局可以更快的提供天氣的預報,所以現在的天氣預報不再像以前那樣不精準。

觀測氣象眉角多

但是有時天氣為什麼還是會報不準?簡單來講,我們在地球上沒辦法在所有的地方都設置測點,譬如海上、高山,沒有人住的地方,它們就沒有觀測站的資料。

為什麼天氣對觀測資料這麼重要?因為預報是從觀測資料來的,那些紀錄是物理觀測的過程,所以沒有完整的觀測過程資料,就會造成天氣預報的誤差;另外,我們對很多天氣過程的物理了解,常常是有一些理想的假設,這些假設跟實際的過程有時是會有落差的。

這兩個因素會讓天氣預報報不準,我稱之為這是天氣的「脾氣」。天氣對觀測資料非常的敏感,差了0.01度,計算之後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另外,天氣被長時間的預測,那種誤差會愈大,誤差大,在做一些電腦預測的時候,那個誤差又會被放大,這就是為什麼天氣有時還是會報不準。

不過現在氣象局的能力,三至五天的預測是可以的,但是在春天的預測能力就會比較差,如前陣子的梅雨,那更難預測!

如果說預測的能力1分是滿分,有很多學者研究梅雨鋒面造成的豪雨,我們的預測能力是幾分,兩位可以猜一猜?

主持人:0.5?

汪中和:0.3?

賈新興:都太高估了!不到0.1。也就說是10次我們說會有豪雨來,有10次會放槍;為什麼梅雨鋒面這麼難預報?鋒面上有一些小的對流尺度的系統,那個很多的物理過程和觀測我們不是那麼了解,這就是為什麼梅雨的預測難度特別高,也是這次大家發現預報怎麼差異那麼大的原因。

問:謝謝賈博士的分析。氣象人員雖然很神,不過還是要謙卑,因為你不是上帝也不是先知。另外提到氣象對觀測站的數據是很敏感的,而且看起來天氣是有點脾氣的、不會按照牌理出牌,難怪我們常說「天有不測風雲」!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氣象說這次會有豪雨,結果鋒面卻跑到南台灣去了。

暖化後 天有不測風雲

汪中和:是!我們氣象觀測的能力一直不斷的進步,我們電腦運算的技術也不斷地加強,所以現在做氣象預報的能力,真的比以前進步很多,但還是有侷限,尤其現在的氣溫暖化,不只是大氣,海水的溫度上升也是非常的快,還有大氣跟海水的交互作用,現在都變得非常非常的活躍。

以6月中旬的這次來說,本來預計雨量會一直由南往北延伸,沒想到就在南部來了一個熱帶性低氣壓,這個低氣壓形成的非常的快,它也匯聚了原本會擴散到北部的水氣,然後留在我們的南部,這是當初在做氣候模擬預估的時候沒有辦法掌握的變數。

暖化也讓這種不能控制的因素愈來愈大,將來範圍也可能會愈來愈廣,所以氣象預報的難度其實是非常的高!當然梅雨這種尺度的對流系統,它的難度的確很大,我們需要繼續努力。

就算是颱風,也會出現一些我們沒有辦法想像到的狀況出現,颱風我們可以很清楚地觀測它的暴風圈、颱風眼、行徑方向,不過很多的時候也會讓我們跌破眼鏡,所以科技雖然很進步,但是天氣的變化可能更超越我們科技能夠掌握的程度,所以面對大自然的這種詭譎多變,我們真的是需要好好的謙卑下來。

問:剛剛汪老師提到,主要的原因就是有越來越多不可控的因素,而且還隨著全球暖化跟著發生一些量變或質變,這都是我們需要來學習的。

這次氣象局預測說會有豪大雨,讓台中以北的都很緊張,結果鋒面跑到台中以南去了,重點是,這樣一來,台北的水庫和旱象沒有辦法紓解、水位沒辦法提升,二來南部這場豪雨重創了屏東和高雄,就會變成像我們剛剛提到,對氣象又期待又害怕受到傷害,這方面請賈博士分析?

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賈新興:確實!這次的事件我的確有一些想法。第一個,天氣預報有脾氣,愈長時間的預測,變動和誤差就會愈大,所以我們常常在寫臉書的時候,都會提醒它的不確定性
在這波預測的時候,我也去看一些過去別人的研究指標,把它做成一些作業化的東西,便可以看到13日到19日是一個比較高風險的時間;但是雨量會下多大或多小,仍然會有它的不確定性。

所以對這個氣象過程的了解,知道它是有限的,就算我們是做天氣預報,但我們不是神,不能決定這個,但我們可以從這個氣象,看到一些蛛絲馬跡,例如它可能會下在哪裡,對它的不確定更要注意。

媒體勿當幫兇

對氣象預報的人來說,我們怎麼樣去傳達它不確定的資訊,這點非常重要,另外也有很多人跟我說,在媒體上的報導非常聳動,例如什麼會下成「炸彈雨」等等非常恐怖的標題,但仔細看新聞裡面的內容,又發現怎麼跟標題不太一樣,所以很多的朋友甚至是農民,看到這些標題就開始搶割,造成稻米或農作物的問題。

所以很重要的,我們在接收資訊時,第一個,要對天氣有正確的認識,第二個,接受資訊的來源也很重要,所以我覺得醒報的環境報導常常提供比較正確、不會過度聳動的新聞標題。當我們從新聞媒體接收到這些恐慌性的字眼,接下來的決策可能都會錯。

問:請問賈博士,中南部突然變成豪雨,這是因為天災,還是人禍?

賈新興:好問題!其實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大自然在形成的當中,颱風、下雨、地震,這個都是天然災害的過程;而為什麼會致災?會不會是我們住在比較脆弱的地方,地質很可比較鬆動,不適合抵抗天災?我是從這個角度去思考的!

問:請問汪老師,這次雨一來就豪雨成災,怎麼辦?

規劃「韌性城市」

汪中和:是的!其實這次的豪大雨事先有預告,只是下的時間、地點和預報的有誤差,不過基本上還是掌握到了。

任何的豪雨事件來的時候,我們都有可能發生水災,也就像我們看到,它累積的雨量來到最多時候,大部分都是在屏東、台東這些地區,那這跟去年2017年6月時候的豪雨比較的話,差別很大,那時候的豪雨一天的累積雨量是將近700毫米,所以我們知道說,這個尺度跟去年來比已經少了一半…

問:但還是淹水了…

汪中和:淹水是因為我們的排水系統、防洪設施,都不是為這種豪大雨設計的,所以豪雨來,一定會淹水,但就像賈博士剛剛說的,我們一定要做好防災的措施,我們要讓我們的環境和生活機能,不怕水淹!

問:所以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承受一下子的大雨來,我們家裡重要的東西就不要放在地上,還是要往高處放,不然每次這種情況沒有辦法避免的話,我們就會蒙受很大的損失。

汪中和:是!所以我們現在需要做一個「韌性城市」的規劃。

主持人:這些氣象狀況已經在我們周遭了,所以大家都不可以掉以輕心,民眾都要好好保護自己生命財產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