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競相找大學教授模擬面試真的有用嗎?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7492/3068260
不知道模擬面試這種點子究竟是誰先想出來、從那一個高中先開始,或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所謂的升學專家和補習班介入此事。就一位大學教授的觀點來說,我認為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為什麼?因為你永遠不可能知道面試的時候大學教授會問些什麼,因此你不能事前得知什麼樣的答案可以搭配什麼樣的問題。這種「事事需要標準答案才會安心」還有「怕輸」的心態正是教育改革推動的阻力。
回應:高中端與大學端存在鴻溝,面試的目的是讓教授看學生適不適合這個領域、學生也藉此了解科系是否和自己想像的相同,其實跟工作面試一樣,是雙方互相了解的過程,然而,現在的升學面試卻被扭曲成一種「考試」,問答有sop、履歷也有討喜的規格,甚至連經歷都能造假,指導的高中端有很大的責任。
「特殊選才」拯救專才學生?或只是瀕臨崩壞的制度?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7492/3076186
自104學年度起,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簡稱招聯會)開始實施「特殊選才方案」以利大學能夠直接挑選具有專長的學生進入大學科系就讀,且不受學測成績或在校成績的影響,並且要「顧及弱勢與大學所在地區之學生」。
然而,多數學校的簡章會列出林林總總各項你能想的到的,高中生有可能參加的國內外大大小小競技比賽。由於特殊選才的門檻遠比一般採計學測成績的申請入學來得高,所以各大學所訂出來的資格也較為嚴格(例如一定要有某個競賽的國際級比賽前三名)。
問題是,有些學生並沒有某種專業上的熱情與興趣,但是他就是可以配合老師的要求或規劃做到「可以推出去比賽」。這類學生在得到「特殊表現的資格」而進入大學以後,反而對專業並沒有強烈的興趣,因為他就不過是一個為校爭光的「工具人」。
回應:各校在特殊選才的標準不外乎是參加國際大比賽或科展作品,要累積這樣頂尖的資歷,首先經濟弱勢生早就被排除在外,而有能力參加比賽的,也不一定是對專業有興趣,也許只是剛好不愛唸書,學校「鼓勵」學生實作參加比賽。另外矛盾的是,特殊選才挑出所謂專才學生,但他們進了大學還是接受一樣的教育,特殊選才管道到底是拯救專才還是埋沒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