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三波物價失控反映政府失能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3010956?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最近國內搶購衛生紙的風潮,使台灣成了國際媒體注目的焦點。隨之而來的,是經濟部放出電價四月即將上漲的消息,為物價上漲火上添油;這迫使賴揆趕緊出面喊話澄清,卻無助安定人心。與此映照的,則是台北果菜批發市場的營運失當,十二天中竟休市達六天,導致蔬果產銷嚴重塞車,因供應爆量而價格狂跌,農民叫苦連天。為此,農委會和台北市政府交相指責,互推責任。
回應:觀看這一波物價上漲的事件,不但引起《BBC》、《經濟學人》等外媒的報導,媒體過度誇大其詞也有些許責任。但歸咎衛生紙引發通膨,政府先擺官威禁漲價不但會引起資方不滿,也引起民眾對物價上漲的恐慌。我覺得薪資不漲造成「心理通膨」 更貼合現實,早前政府宣佈的薪資政策(6年年輕人最低工資要達到3萬)似乎也石沉大海,還得關注行政院在薪資政策上會不會有新的措施。
重大投資案 剩風電撐場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3012250?from=udn_ch2cate6644sub7238_pulldownmenu
據經濟部掌握的訊息顯示,今年進行中的重大投資案,幾乎只剩下離岸風力發電業者,過去常見的電子、半導體、生技等都不復見,「看不到投資」的危機愈來愈嚴峻。有別於去年有本土廠商台積電斥資5,000億元,在南科投資5奈米晶圓廠,外商部分也有美商美光在併購華亞科後,在中科成立記憶體製造中心,以及美商應材、微軟小規模的持續投資,今年掌握中的重大投資案,幾乎只剩下離岸風機。
回應:去年賴清德推出加速投資專案就是為了吸引國內外廠商投資台灣,但就今年的投資案似乎還看不到有太大的成效。即使風電投資多,帶來的成效也未必如預期。但也得從一整年的投資案做比較,才可以看得出台灣的投資案減少還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