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以下簡稱「問」):2018年來到,許多投資者都在關注今年會有哪些因素影響經濟環境與發展,因此瑞士的經濟論壇特別發表2018年全球風險評估報告,其中對全球衝擊最大的事件幾乎都來自環境,請賈博士分析一下。
環境衝擊全球經濟
賈新興:瑞士的經濟論壇全球評估報告始於2008年,而預估影響2018年最重大的將是極端天氣,如去年冬天到今年年初,美國有炸彈低氣壓、歐洲有風暴等事件,而美國去年的熱浪乾旱、3大颶風也造成嚴重損害,因此極端事件對全球的威脅排名第1,衝擊全球經濟體。
排名第2就是自然災害,包括地震、海嘯、淹水,也會造成重大衝擊。
以極端天氣發生的脈絡而言,在2010年以前,經濟體的經濟風險占了多數,但2011年開始,很多關於環境議題對全球經濟的風險占了絕大多數。2018年前10大風險,就有3個與環境相關的議題,包括極端天氣事件、天災,以及人類對氣候變遷的減緩與調節失敗。
從衝擊面來看,因為地緣政治的衝突惡化如北韓、美國,導致國際局勢緊張的關係,毀滅性武器排名第1,之後就是剛剛所提的3個環境相關議題。可見不管從最可能發生性還是對全球衝擊性而言,環境議題都占了很大的份量。
複合型災難來臨
問:這3個事件是否能上溯回一個主因,就是全球暖化?汪老師一定同意全球暖化造成極端天氣,以及間接影響氣候變遷?另外,關於人類對氣候變遷調節失敗,也請老師分析一下。
汪中和:是的,全球暖化帶來的氣候變遷、天氣極端化,的確是全球正面臨的最大風險與危機。最不幸的是,極端氣候過去很少發生,現在已經變成常態,其中就是因為暖化造成大氣和海洋之間的互動愈來愈頻繁,強度愈來愈高,如颱風、颶風的威力愈來愈大。
再加上豪雨、乾旱,帶來複合性的衝擊,譬如美國加州自去年夏天以來就難以撲滅的森林野火,重創整個加州,沒想到森林野火結束之後,緊接著又來冬季風暴,豪大雨沖刷那些被森林野火傷害的土地,變成可怕的土石流。這種多因素交織而成的複合型災難是全球未來必須面對的風險。
有熱浪也有急凍
問:所以災害通常都有一個長期因素,不是那麼容易處理的。我們一一討論2018全球風險報告與環境議題有關的3個因素,首先是極端天氣事件,極端就代表有極熱、極冷,總之不宜人類生活居住,是這樣嗎?
賈新興:如果從極端的定義來看,確實如此。舉例來說,2016年全球溫度是史上最熱一年,而台灣在2016年初發生平地下冰霰的現象,令人納悶,明明是全球暖化,為什麼還會有這種急凍的現象?
其實不只是台灣, 2003、2004、2014年美國冬季的冰風暴,以及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時候美國東部地區下大雪、歐洲冬季風暴,從這樣的趨勢來看,全球氣候並不是呈現穩定的狀態,跳動的幅度愈來愈明顯。
台灣去年根據13個平地測站的平均溫度顯示,2017年是台灣自1947年以來最熱的一年,以往高溫日數都是破35度,去年則是37度以上,特別7、8月高溫破37度以上的天數多達19天。
所以極端氣候就是夏天有熱浪、野火;降雨季節不是乾旱就是淹水,這都和全球暖化息息相關。
風險增高6成
問:賈博士提到極端天氣在前幾年也有發生,請問經濟學家是如何預測2018年極端氣候事件會不減反增?
賈新興:這份報告針對很多專家學者調查,我認為2018年的風險報告有很重要的提醒,它提到許多專家學者都指出,相對於2017年,2018年的風險度會提高6成,表示最可能發生的事件與衝擊最大的事件風險比例都大大提升。
如地緣政治的不穩定就有非常明顯的增加;隨著物聯網、IOT的發展,所有資料都上了雲端,網路攻擊的事件、個資安全性的風險也都大幅提升,這是我們必須注意的事情。
有趣的是,這份報告是在2016年評估的,當時全球人口是76億,但IOT總數已經比人口總數還多,大概是84億,而且預估未來還會繼續成長到204億,所以物聯網伴隨的網路攻擊、個資外洩問題會是一個大議題。
今年情況未卜
問:賈博士說到今年的極端天氣事件會比去年更嚴重,請汪老師回應一下。
汪中和:報告的意思是極端天氣事件帶來的風險會更高,至於嚴重的程度、衝擊的範圍每一年都不同,譬如台灣去年相對來說是風平浪靜的一年,但前年就非常慘,今年會如何還不知道。
但我們已經看到美東的暴風雪與西歐的冬季風暴,它的風速就像夏季的颱風一樣,時速高達180、190公里,火車都會被掀翻,非常可怕;澳洲現在正在舉行澳網公開賽,當地的高溫熱浪讓每個選手都吃足了苦頭。人類現在就生活在冰火兩重天,地球的系統受到破壞,當平衡被打亂的時候,人類就必須面對極端天氣帶來的衝擊。
極地渦旋的橡皮筋鬆了
問:2018年剛開始,整個北半球壟罩在低溫之中,北美洲處於急凍狀態、歐洲也有冰風暴肆虐,但是在台灣似乎感受不是那麼深刻,請汪老師為我們分析。
汪中和:自從全球暖化愈來愈顯著之後,地球的大氣和海洋平衡系統受到很大的擾亂,首當其衝的就是北極,它是全世界升溫最快的地區,當地的環流系統也受到破壞,強度減弱,讓強大的冷氣團像橡皮筋鬆掉一樣,向外傾洩而出。
從溫度分布來看,極地渦旋強度的減弱,美國東部受到的影響最大,因為極地渦漩從加拿大往美國東部一直向南延伸;第二個分支就沿著西伯利亞,往中國大陸的內蒙、東北、華北一直向下移動。台灣這段期間的寒流來襲就是受到極地渦漩往東亞分支的影響。
從中國東北、美國東部、西歐等地區受到的重大衝擊來看,可見人類破壞平衡系統,導致北極渦漩向南竄流的傷害之大。不過,它的時間不會太久,範圍影響也比較有限。至於南半球,目前則受到高溫熱浪的衝擊。極端氣候、環境變遷所帶來的傷害已經遠超過經濟所帶來的損失,這也是全球經濟論壇對2018年展望的重點。
環境議題攸關經濟
問:2018全球風險報告中,除了極端氣候之外,還有自然災害、面對氣候變遷,人類節能減碳等措施的失敗,請賈博士說明一下。
賈新興:資料顯示,全球地震風險也進入活躍期,台灣也是如此。而地震又是所有自然災害之中,對人類造成衝擊最大的天災。另外,天災之中威脅比較大的還有颱風、颶風,美國2017年連遭3個颶風(哈維、艾瑪、瑪麗亞)的侵襲,再加上加州森林野火的傷害,讓美國去年的天災損失高達3000億美元。
全球經濟論壇的風險報告顯示,在2010年以前只限於經濟本身的影響,但自2010年之後,環境議題已經成為衝擊經濟體的關鍵因素。所以台灣政府若想要有好的經濟發展,應該多關注這3個環境議題,做長遠的政策規劃。
至於對氣候變遷的減緩或調適失敗,雖然各國都有自主減碳政策,但從這些國家的減碳標準(碳排量)來看,離達到減緩溫度上升不超過2度C還有一段差距。加上美國總統川普對氣候變遷的議題相對沒有那麼關注,讓許多人擔心對氣候變遷的減緩或調適失敗會對經濟造成比較大的影響和衝擊。
地球連燒3年
其實這3個環境議題不外乎是人類活動造成溫室氣體增加,使得地球溫度不斷上升所致。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日前也提出2017地球年度體檢報告,去年的年均溫比長期平均溫度(13.9度)高出0.84度,是史上第3名。但2016年是最熱的一年、2015年是第2名、2017年是第3名,地球連3年都「發燒」,也呼應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全球暖化躍升成為對全球經濟體最大的風險之一。
問:賈博士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警惕,就是我們希望經濟好轉,同時自己卻是破壞經濟的元凶。人類必須反躬自省,我們對環境的不珍惜、破壞,其實是反饋到經濟體,讓我們的經濟愈過愈差。
汪中和:是的,每年瑞士達沃斯都會舉辦世界經濟論壇,今年的特點就是美國總統川普會出席論壇,這是自創辦論壇以來頭一遭。事先公布的2018全球風險報告 是給川普最大的提醒與反諷,他原本非常質疑氣候暖化帶來的衝擊,只集中在讓美國再次偉大,但若沒有安定的環境做支撐,無法達到經濟好轉的目標。
其中,極端氣候所帶來的衝擊也讓人類在減碳方面的努力受到嚴重打擊,所以2018全球風險報告之中,氣候暖化的緩減是最大的風險,也是人們即將面對的重大挑戰。
未來會更水深火熱
問:請問賈博士,從2018風險報告來看,是不是可以想像2019、2020年情況只會變得更嚴重?
賈新興:以全球暖化而言,各國減碳還有努力的空間,目前已經推估2020年地球將升溫3、4度,跟升溫2度的目標距離非常大。以長期趨勢而言,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的確是會愈來愈多,從最近北美、歐洲的冰天雪地,以及澳洲熱到受不了的狀況來看,未來會更加水深火熱。
這是人們未來需要面對的真相,如果不減緩全球暖化,國家政策、經濟發展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政府在談這些議題的時候都必須要具備全球暖化的意識,並納入政策規劃的考量之中。
問:汪老師一定感慨最深,您是地球科學研究的專家,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上帝創造出美好的伊甸園,人類似乎不是一個好管家,沒有好好管理這個美麗的家園,最後無法逆轉、回饋到人類自身。
防災調適最迫切
汪中和:《聖經》說:「你怎麼栽,就怎麼收。」人類不斷發展經濟,過量開發資源,造成可怕的汙染、生態環境失去平衡,現在就是承受這個苦果。我認為,既然人類造成了問題,就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但全球暖化是很大的議題,需要全球所有國家、所有人一起努力。
減緩地球升溫的壓力是全人類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如果沒做好,將有愈來愈多的災害,我們所承受的衝擊也會愈來愈大。因此除了全球暖化議題之外,我認為當務之急應該是防災調適。
主持人:換言之,人類應該回歸比較簡樸的生活方式,不能無限制地發展工業。我們也要減緩全球暖化的腳步,這樣地球壽命就多幾年,否則人類是加速自己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