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楊蕓台北報導】究竟什麼樣的音樂,能代表對台灣的印象?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23日以無伴奏人聲,急促的口吻加上細碎的節奏,唱出人類面對大自然反撲的渺小與恐慌,以及颱風來襲時強風暴雨的緊張氛圍,另還演唱民謠改編的《一的炒米香》、《歡呼歌》,為3月25日的《四季.台灣》演出暖身。3月25日將演唱12首改編歌謠、詩詞,並以台灣四季風情、人文景象為元素的創作,在國家音樂廳演出。
《四季.台灣》是由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演唱,重磅匯集國內外12位作曲家,帶來12首全新創作,從土地出發,以台灣四季風情、地貌風物等人文景象為創作元素,無伴奏人聲搭配視覺影像、口述旁白,勾勒出最貼近台灣土地的印象。
「這次演出不只是表象、直覺地演唱台灣民謠或放台灣風景照呈現台灣之美,我們遠遠不止如此。」音樂總監、指揮古育仲說,這12位國內外作曲家各自改編歌謠,或是從台灣詩人的詩詞創作中尋找靈感,如菲律賓作曲家John Pamintuan用音樂串聯起台灣與菲律賓的共同生活記憶,以「颱風」為主題寫了一首《暴雨》,以急促、片段的口吻,呈現颱風侵襲時帶來強風暴雨的緊張氛圍。
導演陳仕弦則說,這次演出就像經歷一場探索台灣定位的旅程,「因為台灣有太多的族群和面向,互相交雜出自己的文化,創作時需要不斷探索、嘗試,以文化脈絡認識台灣。」因此,除了音樂,也搭配影像呈現,「觀眾看到的不只是大自然的四季變遷,還有不同季節的人文風景,像是台灣的冬天不是寒冷,而是團圓,吃湯圓、圍爐團聚等習俗,讓冬天成了最溫暖的季節。」
「一般人談到四季,可能會想到羅大佑《光陰的故事》,或是詩人向陽以24節氣為題的《四季》詩選,但我們的演出希望能以『世界』的眼光看待台灣。」文本設計謝淑靖也相當期待演出,而這次結合了文本設計、影像,綜合闡述台灣給人的感覺,並透過創新的「視覺合唱劇場」形式呈現,「從合唱團的演出,觀眾將能看到四季的不同色彩,如春的跳躍甦醒、夏的狂熱、秋的蕭瑟和冬的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