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育幼配套 胡勝正:讓能生的人願意生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2942023?from=udn-ch1_breaknews-1-0-news
台灣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中經院董事長胡勝正指出,政府應加強推動配套措施,如育幼、育嬰設施,而非一味提供津貼補助,才能提高能力足以養育小孩的家庭生育意願。
台灣相關政策推動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胡勝正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舉例,內政部長可能因為警政署出事,或是婦聯會問題沒處理好而下台,「但沒有一個部會首長會因為少子化、人口高齡化而下台」,這項問題也因此成了「三不管地帶」。
回應:從去年成立少子化辦公室空轉停擺,到最近行政院終於要針對少子化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然而,即使各界不斷呼籲,不應再一味用津貼補助,應推動改善托育環境,讓家長願意生,卻又傳出行政院正在研議全面性發放2歲以下育兒津貼,以及2歲到5歲補貼私立幼兒園學費等一次性補貼政策。如同胡勝正提到,就因為部會首長幾乎不會因托育政策做不好而下台負責,導致公托政策空有口號,真要執行時還是回歸能最快讓人民有感的補貼政策。
9%!中文、台文所註冊率慘 大學實用論害慘人文科系
https://udn.com/news/story/6925/2941575
教育部公布106學年大專校院新生註冊率,其中,中文、台文系碩士班的註冊率普遍偏低,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系碩士班註冊率只有9%,成大台文所博班註冊率也僅三成。
暨南大學中文系主任陶玉璞表示,國家把所有大學科系分成有用跟無用、好就業跟不好就業,「害慘人文科系。」政府一直希望產學連結,把大學當成職業訓練所,但大學應該帶領企業,先在研發端突破,「不該只以實用思考,作為國家的辦學方向。」
回應:最近高教最流行的詞大概就是「產學合作」,幾乎所有大學都在強調如何加強產學鏈結,讓大學生畢業後能馬上與工作接軌,當然包括理工等不少科系,學生需要累積實務經驗,進業界實習、培養實作技能,但無限擴張的「大學實用論」似乎變得有點病態,讓大學僅剩「職業訓練所」的功能,但大學教育的價值不應只是好找工作,讓人文、語文、社會科學學門因為「看起來沒用」被矮化,從碩士班註冊率就能明顯看出,之後大學招生時也能關注有無此現象。